权威访谈 | 深圳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卫翔:“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是深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捷兴/文 刘羽洁/图 莫荣宝 孙迪/视频
2020-12-29 08:23

走进深圳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各式蔬果干货琳琅满目,这里汇聚了深圳对口帮扶的9省54县超过800种农特产品,成为了深圳市民“菜篮子”的新选择,并通过市场消费带动对口帮扶地区农户稳定增收。今年8月,深圳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被评为“全国消费扶贫示范单位”。

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内,来自各帮扶地的商品琳琅满目。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是深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近日,深圳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卫翔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深圳视察,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深圳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深圳再接再厉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提供强大动力。深圳将扛起政治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建立健全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加强协作,推进区域合作共赢。

深圳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卫翔。

谈决战脱贫

挂点督战既投入“重金”又派出“重兵”

记者: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今年以来,面对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深圳如何加大力度支持对口帮扶地区?

刘卫翔:到2019年底,深圳对口帮扶地区还剩余6个未脱贫贫困县,9.65万贫困人口,这当中6个贫困县和9.3万名贫困人口都在广西,任务最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要求,我们从今年一开始就持续压实责任,毫不松懈抓脱贫攻坚,对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再强化、再加力。

在组织推动方面,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机制的意见》,建立领导推动、统筹协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决战督战、长效治贫、宣传引导、扶贫保障等八项机制,明确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参与挂点对口地区的县(市、区),做到了“市级领导干部齐上阵、对口市县挂点全覆盖”。同时,各区、街道、社区分级结对帮扶,企业、社会组织踊跃参与,形成了市、区、街三级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出战和社会各界尽锐出战的格局。

在责任落实方面,深圳自加压力,把协作帮扶地区的事当作分内的事、自家的事,聚焦广西百色、河池未摘帽的6个贫困县和46个贫困村,主动挂牌督战、挂图作战,开发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数据监测平台和手机小程序,全面、实时反映帮扶工作进展以及存在问题短板,并每周一分析、每月一通报、每季一督办,点评长短,敢于亮丑,确保责任传递到每一级、每个人,落实到每个时间点,督促减贫工作和项目落地落实。

在资金支持方面,今年以来,深圳市受全球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和部分企业经营都承受较大压力,但我们投入脱贫攻坚的财政资金投入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增加,全年共投入45.4亿元,比2019年(35.67亿元)多9.8亿元,推动实施一批农村道路建设、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饮水安全、学校和医院建设等项目。与此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帮扶积极性,今年募集投向百色、河池的社会帮扶资金达到6.31亿元,比去年几乎翻了一番。今年新增122家企业和社会组织与47个挂牌督战贫困村结对帮扶,投入帮扶资金1.65亿元、平均每个村超过350万元。

在干部人才方面,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在深圳找不到的干部历练平台,把那些最“离不开”的干部选派出去,累计选派8048名干部人才,现有1636名奋战在扶贫一线。其中,今年在已完成任务基础上,继续向百色、河池选派专业技术人才671名,比协议目标任务多了523名。

在战疫战贫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东部地区帮助中西部地区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我们随即进行了研究梳理,形成了统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10项措施,坚持做到脱贫攻坚进度不慢、要求不降、力度不减。首先是帮助解决疫情“防得住”问题,第一时间筹集口罩、测温仪等防护物资驰援广西、新疆等对口地区,捐赠物资折价3091万元;其次是帮助解决务工人员“出得来”问题,开展“就业复工促扶贫”行动,安排专车1600多趟、专列21趟,帮助返粤返深务工人员7.6万,其中贫困劳动力2.86万、占37.6%;再次是帮助解决产品“卖得出”问题,通过发放消费扶贫券、发动全市1000余家预算单位和50多家大企业定向采购等举措,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11亿元;最后是帮助解决项目“推得动”问题,实行“一项目一策”,协助解决原材料紧缺、供应链断货等问题,推动项目资金加速到位,使所有帮扶项目都及时开工、不受影响。

谈帮扶经验

突出市场导向 创新社会动员 以党建促扶贫

记者:深圳在落实对口帮扶工作任务中,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特色和亮点?

刘卫翔:首先,我们突出市场导向,做实做大两地协作这篇大文章。深圳市场化程度高,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合作、协作,既是深圳所长,亦是当地所强,是合作共赢的长久之计。比如,深圳产业发展已经到了有序溢出阶段,产业合作合乎规律、大有可为。我们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立足对口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探索“总部+基地”模式,引导深圳产业按照市场规律向对口地区拓展。近4年累计共建或支持建设深巴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喀什深圳产业园、深河和深汕产业转移工业园等86个产业园,推动253个超亿元项目落地,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又比如,深圳是劳务大量输入地,对口地区是劳务大量输出地,劳务协作互利共赢、空间巨大。我们实施“援企稳岗”行动,设立就业扶贫专项资金,累计向招聘贫困劳动力的企业发放稳岗补贴58.19亿元,涉及贫困劳动力20多万人;实施“调查摸底”行动,对外省在深贫困劳动力75.7万人,逐一摸查,登记造册,整合人社、工商联、工青妇和慈善机构等力量,做好贫困人口就业、生活跟踪服务;实施“技能扶贫”行动,对3182名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定单定向+免除3年学杂费”培养,分3年全免费招收2000名云南昭通贫困生入读深圳职业技术院校;实施“失岗救济”行动,对贫困劳动力全程跟踪、失岗后及时再培训再就业,安排7万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兜底保障;实施“就业拓岗”行动,今年以来帮助对口地区转移就业超过30万人次。

第二,我们创新社会动员,大力培育发展多元社会扶贫主体。深圳有很多有实力、有情怀的企业和社会组织都乐意参与扶贫,关键在于如何发动支持,如何组织起来。我们坚持政府激励促动,创新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坚持搭建平台推动,探索设立深圳市扶贫开发协会,开展扶贫志愿活动,积极组织全国扶贫日、“广东扶贫济困日”等活动,今年深圳“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捐赠资金达15.67亿元,比去年增长27%;坚持重点企业带动,实施“深企帮千村”行动,引导700多家深企聚焦对口地区开展帮扶,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设立扶贫部门,配备扶贫专职工作力量,引导企业累计投入105亿元,打造平安“三村工程”、万科乡村振兴、腾讯“为村”、华侨城旅游扶贫等公益品牌;坚持宣传舆论发动,推出“温暖在身边·深爱圳帮扶”等栏目,广泛宣传最美扶贫人物、扶贫故事,制作对口地区文化、风貌、风土习俗宣传片,播放扶贫公益广告,在全社会大兴友善互助、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通过宣传引导,200多万爱心市民参与捐资助学等活动,600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与1121个贫困村结对。

第三,我们注重党建引领,以抓党建促进扶贫工作健康发展。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我们牢牢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帮助实施“头雁”工程,依靠基层党组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贫困退出,支持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到深圳培训,承接中央组织部8000名全国革命老区村支部书记三年培训任务,选派324名同志到河源、汕尾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和村第一书记。开展“银龄行动”等人才支援工作,发动256名优秀离退休教师医生到贫困地区帮扶,既让离退休人员继续发光发热,又缓解对口地区人才短缺问题。

谈消费扶贫

构建“四个好”可持续消费扶贫模式

记者: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城市消费市场,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创新和重要内容,深圳是农产品消费的大市场,请问深圳是如何利用这个大市场开展消费扶贫的?

刘卫翔:正如您所说,在深圳生活的人口达到2200万人,是食用农产品消费的大市场,每天消耗7300吨的蔬菜、2300吨水果、4200吨肉类、490吨禽蛋、5480吨口粮,而深圳基本没有农业,这些农产品97%左右靠市外生产和供应。所以,开展消费扶贫,既有利于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增收,又有利于解决深圳市的“菜篮子”“米袋子”问题,是一件大好事。

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内,商户将商品装袋、打包。

深圳把消费扶贫作为对口帮扶的重要举措,积极谋划创新,逐步构建了好机制、好产业、好产品、好渠道“四个好”的可持续消费扶贫模式。在“好机制”方面,制定实施各方合力推进措施。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着力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市里成立工作专班,挂点市领导出战出力,引导企业采购15亿元。制定消费扶贫“1+1+N”文件,通过出台补贴政策、发放消费扶贫券、动员工会组织采购等,带动农产品采购金额近5亿元。在“好产业”方面,加快建设供深农产品基地。今年以来,我们多次组织深圳农业龙头企业到对口地区调研。企业对当地的蔬菜、禽蛋等农产品采购意愿非常强,但当地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物流运输等配套设施也没跟上,产品供应的品质和稳定性难以保证。对此,我们与对口地区签订协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联建联营模式,建立供深生产基地,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又推动按照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加工要求统一、包装标志统一、品牌销售统一的“四统一”标准化建设,并帮扶建设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目前,已在广西建成了9个供深农产品基地,力争到2022年建成超过30个基地。在“好产品”方面,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深圳市场上扶贫产品很多,但知名度高、附加值高的不多。这既有品种不优的原因,也有品牌不显的原因。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实施科技支农行动,引导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专业机构,以及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对口地区帮扶,给农产品插上“科技”翅膀;另一方面开展“圳品”认证,给广西沃柑等28个农产品贴上“圳品”标签。我们做过调查,贴上“圳品”的扶贫产品,在商超很受欢迎,销量平均提高30%以上,价钱也相应提高。在“好渠道”方面,着力打通物畅货通渠道。重构销售网络,线下打造“1+10”市区两级消费扶贫中心,设立160个消费扶贫专馆专区,在全市1050个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和公共场所设置消费扶贫展销点,线上打造“圳扶贫”“深圳采购扶贫馆”等平台,同时创新定向采购、以购代捐等方式,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对口地区农产品占领大市场、卖出好价钱。

今年以来,深圳累计采购扶贫产品105亿元,带动2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市领导接待广西的领导同志时介绍,广西的农产品在深圳不是有没有市场、卖不卖得出去的问题,而是卖断货的问题,说明对口地区农产品在深圳已形成了市场大循环。

未来愿景

建立健全对口帮扶长效机制

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市扶贫协作和合作交流办主任刘卫翔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继续以先行示范标准做好对口帮扶工作。

一是要巩固全面脱贫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劳务协作,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二是要建立健全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和治疆方略,在文化教育、产业、就业和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推动援藏、援疆等工作取得更多实效。深化产业扶贫、劳务协作、消费扶贫等长效帮扶机制,增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是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投入力度、帮扶队伍以及工作节奏总体稳定,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要加强协作推进区域合作共赢。立足长远,加强与对口地区的协作合作,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加快发展,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

发展成就

深圳帮扶既产生经济效益更收获政治效益社会效益

深圳历年来的帮扶成绩备受肯定,其中深圳牵头的粤桂扶贫协作连续三年在国家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省内的对口扶贫工作也连续三年被评为“好”档次。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福田区对口帮扶的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予以充分肯定。

从1990年开始,深圳对口帮扶和合作地区累计涉及全国17省(自治区、直辖市)109个县(市、区);目前帮扶支援就涉及9省(自治区、直辖市)54县(市、区)。30年来,深圳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1200亿元,其中财政帮扶资金超过440亿元,社会帮扶资金超过760亿元;选派干部人才8048人,实施项目4万余个,推动对口帮扶的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中340余万人全部脱贫。在深圳帮扶推动下,对口地区发生了根本性、趋势性变化。

一是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困扰千年的“穷根”终被斩断。通过发展产业、建设扶贫车间、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措施,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双手摘掉穷帽、斩断穷根,持续增收的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飞跃。深圳把帮扶资金80%左右都投向民生领域,实施了一批农村道路建设、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饮水安全等项目,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是贫困群众一心向党的意识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农村、农业、农民的变化,不仅仅是环境条件、生活水平的变化,更是民心的变化和精神面貌的变化,是对党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和感情认同的不断深化,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牢靠。脱贫攻坚,既产生了有价的经济效益,更收获了无价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通过与贫困乡镇、贫困村“一对一”结对等活动,把深圳的理念和经验输送到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贫困群众和学生走出大山、走进城市,依靠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捷兴/文 刘羽洁/图 莫荣宝 孙迪/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