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苦“婚姻登记必须到户籍所在地办理”久矣,“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话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
日前,有网友在民政部门户网站留言称:“大数据时代,婚姻登记信息全国联网全国可查,身份证都已经实现异地办理多年了,婚姻登记却依然要求必须到男女双方中的一方户籍所在地办理,对于男女双方都是外地户口的人员来说很不方便,希望早日实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对此,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答复称:“在后续工作中,我们会予以参考。”
“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有着强烈民意诉求,民政部的回应还算积极,让人看到了一些希望,但“会予以参考”的答复未免太过简单、模糊。时下,人口流动越发活跃,许多适婚情侣双方都不在常住户口所在地工作和生活。受制于《婚姻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许多情侣为了领证,不得不于两地之间来回奔波。特别是,那些到离家数千公里外城市打拼的适婚青年男女,他们最缺少的往往是时间。回户籍地办证,对他们而言就意味着要请上几天假,在工作日长途跋涉回老家办理。不仅来回奔波辛苦劳累,还要为此额外增加时间、精力、经济等各项成本。以至于“虽然办证不用钱,但奔波折腾挺闹心”成了折返两地登记结婚一族的集体吐槽。
可以说,异地婚姻登记阻塞不畅,是不少新人喜结连理路上的一大“堵点”。这一“堵点”在大数据时代,早就该被打通了。其实爱情也讲究时、度、效,很多时候结婚登记也要“趁热打铁”,在彼此都感觉对的时候要赶紧把证给领了,不然,容易拖着拖着就“黄了”。因此,尽快推动实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具有充分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当然,这也是不断落实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事实上,早在2018年,民政部在回应网友关于开放异地结婚登记呼吁的时候就曾表示:全国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已经实现全国联网,各地民政部门正在积极补录历史数据,加强与法院、公安、档案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为跨区域婚姻登记奠定信息化基础。时至今日,“只能在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的限制仍在,说明婚姻登记异地办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比如,婚姻登记主体包含了民政部门、乡镇政府、甚至是驻外使领馆等,分散而多样,数据统计工作量十分庞大,给梳理带来一定困难。加之,婚姻登记信息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历史信息补录工程也浩大(如信息模糊、登记信息错误,当事人缺乏修正信息的主动性等),补办结婚证工作也难以开展。
要实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就要对着困难和障碍各个击破。此前,身份证、驾驶证、护照等的“全国通办”,都是在克服不少困难和障碍之下实现的,婚姻证件的办理,显然没有理由成为例外。作为婚姻管理的责任主体,民政部门要加快推动全国婚姻登记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并推动现存婚姻登记历史档案数据补录等;民政、法院、公安等相关部门不能只顾“自扫门前雪”,要加强信息共享,打通数据壁垒,先让数据在全国连通起来。这不只利好于异地婚姻登记,对重婚、骗婚等现象的预防也是大有裨益的。
让信息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推进婚姻登记制度变革。目前,浙江省已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内地居民结婚、离婚登记全省通办。期待这样的美好场景,能够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政府深化简政放权的双重支持下越来越丰满,从“一省通办”向“全国通办”迈进。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