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直机关两家单位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戴兵威 冯凯 邱莉斯
2020-12-18 16:14
摘要

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隆重表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其中,深圳有4家单位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市直机关工委推荐报送的“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和“深圳博物馆”2家单位榜上有名。

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隆重表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其中,深圳有4家单位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市直机关工委推荐报送的“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和“深圳博物馆”2家单位榜上有名。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打造特大城市交通治理和交通文明的“深圳样本”

他们是“风里雨里,路口等你”的守护者,他们是教给你“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的老师,他们是为“安全”代言的“大明星”……他们就是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以下简称“深圳交警”)。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深圳汽车保有量超过350万辆,每公里机动车密度达510辆,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机动车密度均居全国之首;与此同时,深圳的交通并没有越来越堵,而是越来越畅顺,全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15年同比下降,万车死亡率降至0.77,接近世界一流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取得成绩的背后,是深圳交警坚持改革创新,探索特大城市交通治理新路、打造交通文明“深圳样本”的熠熠初心。

他们巧布道路“五线谱”。率先试点推出开放区域“预约通行”措施,缓解交通堵点痛点,深圳景区拥堵指数、交通警情同比分别平均减少52%、90%,平均车速同比提升12.4%,深圳交警“深圳预约通行项目”获评“深圳市市长质量奖(管理类银奖)”。组织实施全国首条快速路“自动化潮汐车道”和全国首条遥控护栏潮汐车道,组织实施全国首批40个“拉链式”交通通行路段、借道左转、多乘员车道等20多种创新交通组织方式,有效缓解拥堵。构建“城市交通大脑”平台,推出人工智能辅助交通信号控制、拥堵溯源及评估平台、创新非现场执法方式等,全面支撑安全、畅通、执法、服务四大业务领域的交通管理综合运营。推出全国首条5G智慧交通标杆示范路——新洲路,率先探索5G在交管领域的新运用。在高速路安装高清监控设备、车辆识别卡口、诱导大屏,通过视频、卡口补点解决高快速路管控“盲点”,初步实现前端职能设备的全覆盖、全联网。倡导绿色出行,参与“主动停驶、绿色出行”的私家车主累计已达335万辆,文明低碳出行方式成为社会共识。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发布的《深圳市城市交通文明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深圳全年交通文明指数均维持在87分以上高分水平。

他们奏响交通“安全曲”。疫情期间,深圳交警牵头开展入深车辆联合检疫工作,累计出动警力15.1万人次,拦停车辆1271万辆,排查人员2805万人次,其中有发热症状696人次,有效筑牢疫情防控“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第一道防线。持续开展整治酒醉驾“猎虎”行动,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深圳特色的较为完善的专项整治模式,时刻保持“严管、严防、严治、严查”高压态势。首创“开工第一课”“开学第一课”“家长会”等“交通安全第一课”,以支队长、大队长、中队长为主体成立“三长”宣教团,深入企业、学校、社区等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开展“家校警”交通安全护航活动,获评“感动深圳”2018“十大关爱事件”。礼让斑马线,前排后座上车系安全带成为市民“习惯动作”。用好“双微一抖”新媒体平台,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推送交通安全知识,获得媒体和公众的广泛支持,拥有“粉丝”超过2200万人。深圳交警微博连续8年获评“全国十大政务微博”“全国十大公安微博”。在2020年中央政法委第二届“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评选中,深圳交警微博、微信、抖音、头条等5个新媒体账号从14万个政法新媒体账号中脱颖而出,斩获微博、微信、视频、资讯四大榜单。

他们开启服务“新篇章”。加强交安机制建设,在全市11个区(新区)、78个街道(乡镇)全部建立交安委会及交安委办,在社区、大型企业、客货站场等基层源头全面建设交安站,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新格局。在深圳机场设置全国首条网约车上客通道,首创“医院预约+共享停车”措施,积极缓解“打车难”“停车难”等问题。率先推动电动二轮车备案试点工作,实现电动车二轮车管理由禁限管制到疏导登记的重大跨越。全国率先推出“视频办”,市民可通过视频远程办理驾驶证换证等55项车驾管和违例处理业务;自主研发并顺利投入使用全国第一台“六年免检自助机”、第一台机动车智能制证一体机等车管创新设备,坚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深圳车管所连续两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一等车辆管理所”,排名跃居全国第六、广东第一。在爱心送考、开道送医的路上,在突发事故的现场,在台风暴雨天气的路面,处处都有铁骑“小黄人”忙碌的身影。聚焦安保工作重点,圆满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澳门回归20周年庆典、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等交通保障任务,得到省、市领导的多次肯定批示。

深圳博物馆:向世界讲好深圳故事

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发展应运而生的深圳博物馆,是深圳建立的第一个文博机构,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深圳博物馆是深圳的文化坐标,承载着深圳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过去,也为未来记录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今天,肩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任,将为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文化源动力。开馆至今,曾接待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政要,年观众量位居国内博物馆前列,是世界了解深圳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2020年,深圳博物馆喜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殊荣。

追求“形神兼备”,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深圳博物馆现有历史民俗馆、古代艺术馆、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和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4处馆址,全方位展示深圳历史文化。同时,打破固有空间限制,因地制宜强化展览资源的地域组合,分别将深圳自然博物馆项目选址坪山区燕子湖片区、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永久馆址)选址福田区香蜜湖中区;利用专业优势,协助和配合国深博物馆、深圳海洋博物馆筹建;积极推进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博物馆、深圳咸头岭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前期筹备工作,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给游客更加直观、生动的体验。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更是长期展出“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全面展示广东改革开放40年的峥嵘岁月,生动再现广东改革开放重大决策、重大突破的壮阔历程,深入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被中国国家文物局授予“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成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2018年和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广东、深圳期间,亲临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和“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

提升“民心民智”,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坚持馆内馆外两个阵地,为市民大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教育服务。在馆内,举办“历史文化大讲堂”“非遗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缪斯少年体验营”“国际博物馆日”“环球自然日”“小讲解员培训班”等品牌活动,每年100多场,使博物馆成为观众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在馆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现有各类志愿者2000多人,全面参与展览讲解、咨询引导、展品看护、宣传教育、活动支援等工作,成为深圳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选派专家在市内外开设讲座、培训;编写校本课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学校举办系列活动“博物馆小讲堂”,为青少年学好历史文化作出贡献,被授予省、市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坚持“由地而生”,触摸深圳历史脉搏。作为深圳市重要研究机构之一,深圳博物馆在地方史、改革开放史、民俗文化、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及非遗等领域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研究水平,主持发掘的咸头岭、屋背岭遗址分别荣获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承担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动物标本制作和保存的环保安全新材料研究》等许多科研课题,出版了《深圳古代简史》《深圳近代简史》《深圳特区史》《宝安三十年史(1949-1979年)》《深圳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为深圳历史研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组织优秀项目参与文博会等大型展会和比赛,开展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评审、申报推荐,进行抢救性保护及理论研究,赴各区督查项目保护情况,指导开展多项民俗活动,举办“欢乐闹元宵”等活动60多场,有力推动了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编辑 詹珊珊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通讯员 戴兵威 冯凯 邱莉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