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位院士齐聚广州,探讨海洋科技前景

广州日报
2020-12-16 23:16
摘要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广州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国际高端论坛暨专项学术年会在南沙举行。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广州海洋科学与产业技术国际高端论坛暨专项学术年会在南沙举行。一批院士专家、国内海洋领域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代表550余人汇聚一堂,为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海洋实验室主任张偲主持。秦大河、苏纪兰、丁德文、潘德炉、陈十一、吴立新、宋君强、陈大可、杨经绥、魏辅文、蒋兴伟、孙金声等院士、以及联合国环境署首席科学家刘健,广州市副市长王东,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龙丽娟,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龚建文,南沙区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出席论坛开幕式。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近年来,广州南沙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携手中国科学院,发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打造以海洋科技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南沙科学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正着力打造国家级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去年在南沙成立的广州海洋实验室也取得了不少建设进展,目前汇聚了包括16个院士团队在内的47支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正在争取推动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广州。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导的科学力量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颠覆者”的重任。2018年11月14日,广东省启动建设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其中包括广州海洋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市、南沙区合作共建的广州海洋实验室于2019年1月在南沙揭牌成立,一年多来在科研团队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不少进展。

据了解,自2017年12月以来,广东已启动建设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其中,中科院相关研究机构深度参与了5家,领域分别为再生医学与健康(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材料科学与技术(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等)、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近代物理研究所等)。

其中,广州海洋实验室以“立足湾区、深耕南海、跨越深蓝”为使命定位,聚焦“海洋安全与战略资源开发”核心科学问题,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与工程研发基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力争实现获批成为南海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目标。

广州海洋实验室聚焦“南海边缘海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核心科学问题,着力解决大湾区岛屿和岛礁可持续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核心科技难题,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聚焦8大基础研究、发展7大高新技术开发,建设6大创新支撑平台,打造5大产业孵化中心,整合国内外海洋领域创新资源,建设全国性海洋领域重大创新基地。该实验室采取“总部+网络实验室”模式,总部设在广州市南沙区,已启动建设香港、深圳2个高水平实验室分部,集聚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力量。

目前,广州海洋实验室已汇聚包括16个院士团队在内的47支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现已引进双聘人才近900人,其中全时双聘446人。据悉,该实验室正在南沙推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涉海大科学装置建设,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并争取推动南海岛-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广州。

本届论坛旨在加强国际海洋科技、工程与产业技术交流,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构建现代海洋产业结构体系、发展海洋经济出谋献策,聚智引力,拓展湾区蓝色经济空间,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实施。

编辑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