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龙巴搬迁新家园 小康村奏起小康曲!2020年深圳8个援建察隅项目全面落实完成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雪松 秦小艳 林捷兴/文 齐洁爽/图 关越/视频
2020-12-16 08:25
摘要

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范艳坤展开地图,和记者头碰头地研究着搬迁路线,分析怒江河谷陡峭山崖上的旧村现状和竹龙巴新居的对比


12月14日,察隅县察瓦龙乡和古拉乡59户326人搬迁到竹龙巴新家园,身披洁白哈达的藏族同胞喜悦挂在脸上甜在心里。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古拉乡察空村54岁的村支书格晓,带领六七个健壮的康巴汉子,清晨起程,用了一整天时间翻过三座雪山,赶到上察隅的竹龙巴易地搬迁点,“打探”即将搬入的新家园情况。

心急的他们,每隔一段日子就要翻山越岭来看看新家的营造进度,掰着手指估算着搬迁的时间。虽然还不知道房子的具体分配,但他们兴奋地这儿摸摸那儿看看,表示“都很漂亮!很满意!”

古拉乡察空村村民到达竹龙巴搬迁点查看情况

竹龙巴的新家园准备好了

位于上察隅体育村的竹龙巴,皑皑雪山环绕,绿树青草相间,土地平整肥沃,静美得像世外桃源……现在,一排排红白相间、藏式风格的“别墅小院”拔地而起、整齐排开,户外楼梯和大天台上都安装了亮堂堂的阳光玻璃顶篷,室内光洁的瓷砖地面也已铺设完毕。

“三天内就能通水电,再把入户道路平整后就竣工交房了。”竹龙巴易地搬迁项目管理人员陈勇一边指挥着工人仔细检查配电箱,一边对记者说,“我们在4月5日复工,经过8个月工期顺利完工。你看,这批住宅墙体都用的是最新型轻钢结构,幼儿园等大型建筑是重钢轻钢结合,中间夹隔热棉,抗震、抗风和保温性能比传统水泥砖墙体要强很多。”

“海拔4636米的雄珠拉山、海拔4498米的昌拉山、海拔4706米的益秀拉山……翻过这三座大雪山,跨越330多公里,远在怒江河谷的察瓦龙乡岗藏村和古拉乡察空村等处的居民59户、326名百姓,才能搬迁到竹龙巴。”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范艳坤展开地图,和记者头碰头地研究着搬迁路线,分析怒江河谷陡峭山崖上的旧村现状和竹龙巴新居的对比,“岗藏村和察空村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竹龙巴新址海拔低、植被茂盛、气候温和、土肥地广,适合发展种植业,生活质量会高很多。”

深圳援藏工作组组长、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刘珍春向记者介绍说:“竹龙巴易地搬迁项目总投资5018万元,其中深圳市规划外自筹援藏资金48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住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牲畜棚及开垦农田。现在项目基本完工,藏历新年前,326名藏族同胞将彻底搬出穷窝,住进新家。”

“搬迁到竹龙巴新家的村民会以种植业为主。我们按人均30平方米的标准、按家庭人口的实际情况每户配置一栋楼房;铺设便利的网络水电,配套幼儿园和活动中心;还为每个居民提供1.5亩的耕地,兴建了猪舍,帮助搬迁群众着重发展生猪养殖、茶叶种植等,带动他们增收致富,也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察隅县重点发展的茶产业。” 范艳坤说,“竹龙巴的样板房先经过各方认可,验收合格后才展开大面积施工,质量保证、安全保证,只待藏族同胞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高高兴兴地搬迁,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我们盼着早点搬到新家去!”

从察隅县中心出发,穿越被称为“最艰难的进藏之旅”的滇藏公路丙察察线,越野车也要花上一整天时间才能翻山越岭到达位于怒江河谷的察瓦龙乡。在距怒江江面一两百米的山体崖壁上,悬住着岗藏村的二十多户人家。

刚进村口,记者就看到“防御山洪 迅速迁移”的警示牌。进入村中,才看到“安全区”的指示。

岗藏村的第一书记郑地指向村边的悬崖给记者看,夏季时的大雨冲塌山体,滑下来十几米高的一大片扇形泥石流,距旁边的村民房屋仅几米远,“实在是太险了!这山坡根基不稳,地质灾害严重,村民走在路上都要防备山上掉落石头。”

察隅县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岗藏驻村工作队队长司昌胜向记者介绍说,村里有25户群众,实住17户140人。河谷山坡上土地狭小贫瘠,只能种一点小麦、玉米,以及培育突尼斯软籽石榴,许多青壮年村民只得出去打工或跑运输补贴家用,“竹龙巴新家园那边土地肥沃,可以种水稻。年轻人就能留在家里工作。”

村民党安扎西带着记者走进他的家,记者看到这个十口之家除了锅碗瓢盆、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外,大部分家居用品已经整理打包好,可以随时装车。29岁的帅小伙党安扎西已经当了七八年的村医,会讲一点普通话,他说,“村里老人孩子居多,小学中学在读生就有28个。夏季连续下大雨时,水流把地面冲出坑,山上不断掉石头下来,大家很害怕,只好都躲进村文化室里,有的人家甚至搬到田间空地里搭帐篷住。雨停后太阳一晒,质地很脆的石头会炸开,又容易造成塌方……我们都盼着早点搬到新家去。”

“村里百姓积极性很高,家里大件都已经打包好,有心急的人家已经开始装车,只等待具体的搬迁通知了。” 岗藏村支部书记郑迪说,“每家每户有7000元的搬迁补贴,乡里还安排了大卡车和小车支援搬迁,两户一辆大车,一户一辆小车,看情况再调配。”

村民阿桑家的女主人对记者念叨着说,“听说我家能分到140平方米的新住房;听说那边可以种粮食,我们就把家猪处理成了干肉,可以吃一个冬天;牛卖掉了大部分,留下了4头带走,听说那边也有牲畜棚,不带牲口不像老百姓嘛!”

岗藏村村民已将行李打包好

雄久的今天就是竹龙巴的明天

记者了解到,竹龙巴易地搬迁项目和察瓦龙乡处尼村拉卡村小康村建设项目、察瓦龙乡格日村格德村小康村建设项目、古拉乡沙堆村和关龙村小康村建设项目、吉祥小区市政道路建设、察瓦龙卫生院二期工程、竹瓦根镇目若村农家旅游驿站建设,以及察隅农场水果储藏与加工建设项目等,正是深圳援藏工作组2020年在察隅帮扶实施的8个援建项目,目前已全面落实完成。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8个援建项目遍及察隅4个乡镇8个自然村,工程项目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建设任务艰巨。深圳援藏干部以“弘扬深圳精神,建设幸福察隅”为目标,以打造项目建设精品工程为己任,以满腔的热情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面对群众的期待和社会的关注,深圳援藏干部充分征求察隅县委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意见,深入位置最偏远、生活条件最艰苦、至今未通电和自来水、手机无信号的古拉、察瓦龙等乡镇的处尼村等地,反复核对图纸、征求乡村干部意见,积极办理完成乡村规划许可证、项目选址意见书、风险评估报告、环境评估等各种手续,及时进行项目咨询、财政评审、招投标……

在察隅县人民医院门口,记者看到吉祥小区道路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范艳坤对记者说:“从这里到学尼桥共900余米道路,沿线管线入地和人行道等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马上铺好沥青就要完工。它将有效改善嘎巴新区的交通,贯通学尼桥到嘎巴大桥的交通环线。”

夹在昌拉山和雄珠拉山两座大雪山之间的目若村,滇藏公路丙察察线横穿而过,许多自驾游的旅行者会在这里喝碗当地特色牦牛肉汤暖暖身子休息一下。记者在农家旅游驿站处看到,援藏项目投资859万元建设的目若村饮水、道路及排污等基础设施已完工,全新的硬化路面与丙察察公路交叉融合为一体,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提升。

深圳援建边境小康村项目——雄久小康示范村,这里在今年5月完成了易地搬迁,村里一座座居民小楼明净整洁,村民祥和悠闲,鸡犬之声相闻……这里的今天,就是同样易地搬迁的竹龙巴的明天。

“藏弦子”飞扬出甜蜜、幸福和期盼

对歌舞的热情植根在祖祖辈辈生活在阳光雪山蓝天青草之间的藏族同胞的血液之中,记者深入察瓦龙乡采访时,2020察隅县民族歌舞技能提升培训班结业汇报演出正在这里进行,周围十里八乡的居民都赶来围观,快乐得像过节一样。

察瓦龙乡怒江河谷中的格德村村主任、副书记阿嘎说,今年村里最开心的事,就是格日村格德村小康村援建项目之中的村文化室要建成了!

“我们村里有114户,600多村民,这次村里有20多个人去乡里参加歌舞表演,几乎家家户户都去看演出。深圳援藏资金帮扶、用了5个月时间建造的三层楼600平方米的村文化室正在内部装修,新年前就能启用,以后我们跳舞、开会都有了好地方。那边还有援藏项目帮我们修的600米的硬化路……”阿嘎对记者说,“我们村民种石榴,挖贝母虫草,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大家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国家的政策真好!永远忘不了这恩情!”

穿着漂亮的康巴藏族服装的村民郑增和妻子刚巧从旁边走过,阿嘎主任拉住他们,向记者介绍说:“郑增家以前还是贫困户,2018年在政策帮扶和自己努力下脱贫了。45岁的他现在已经是村里的‘户长’。”

郑增两口子不会讲普通话,阿嘎主任笑着当翻译:“他们说,大儿子在当兵,小儿子在读大学。现在吃得好,穿得好,条件越来越好,孩子读书什么的政府都免费,以前从来没想过生活能这个样。村文化室建起来当然开心了,之前我们唱歌跳舞搞活动,要走20分钟的坡路去隔壁的前中瓦村共用文化室;以后在又近又方便的村中心,大家就可以天天唱跳个痛快了。”

正聊着,郑增的妻子姆干大姐突然跑开了,又抱着一把藏弦子跑回来,塞到丈夫的怀中。一直不苟言笑的郑增笑了,对着记者演奏起喜气洋洋的乐曲,曲中飞扬着甜蜜、幸福,还有期盼……

就在记者发稿之时,前方传来好消息:326名藏族同胞正装车起程,搬去他们在竹龙巴的新家。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雪松 秦小艳 林捷兴/文 齐洁爽/图 关越/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