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适应特区人口迅速增长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深圳市人民医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办医,调动各种力量努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其中,包括与许多外部机构合作创办部分社会发展所亟需的诊疗中心,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近期,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负责运营由深圳市人民医院与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合作创建的CT诊断中心的原主任吕宝智,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留医部故事”。
1986年3月,深圳市卫生局对深圳市人民医院与天津放射诊疗中心共建“东方放射诊疗中心”的批复
双方在80年代初就开始酝酿合作
“你看,这是1985年6月份,双方草签的《深圳市人民医院与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关于共同建立‘放射诊疗中心’合同书》,深圳市人民医院由时任副院长何天赋签字。实际上,双方的沟通联系早在1984年就开始了。”吕宝智介绍说:“为什么会有这个合作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当时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在这方面技术力量雄厚,属全国先进水平;二是因为时任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杜瑞生是天津医学院毕业的,所以他回到母校,找他的老师杨天恩教授帮忙。在杜瑞生和杨天恩的牵线搭桥下,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这个合作。”
原来,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经济特区刚刚起步,堪称“一穷二白”。为尽快改变医疗方面的落后面貌,深圳就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条腿”是由政府出面,到内地“招贤纳士”,招聘各种亟需人才。人民医院早期的基本队伍就是靠这种办法组建起来的。“另一条腿”是把“有点门路”的人,派到其在内地的原单位“挖掘人才”“组织项目”。杜瑞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回到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活动”,从而促成了这一合作项目。
1987年11月,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与深圳市人民医院代表在留医部签订合作创办CT诊断中心的协议
根据上述合同书内容显示,双方在医疗技术方面的合作,是为了促进深圳经济特区放射诊疗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为特区人民、港澳同胞、华侨及国际友人服务。采用的合作模式是:由深圳市人民医院出场所(医疗用房)和配备医疗技术人员,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负责贷款购买一台进口全身CT设备和派出专家负责业务指导,其他所需费用各自承担一半。合作期间的利润,双方五五分成。合作期限为8年。
“这份是1986年3月16日,深圳市卫生局《关于与天津放射诊疗中心共同建立‘东方放射诊疗中心’的批复》,实际就是后来的CT诊断中心。”吕宝智介绍说:“这是深圳市卫生局研究并请示深圳市政府后同意双方签订的协议书,要求双方共同努力办好该中心,以扩大对国内外的影响。”
1987年11月22日,由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与深圳市人民医院合办的CT诊断中心正式开业
CT诊断中心于1987年11月正式开业
“后来,因为被一些变故给耽搁了,所以这个CT诊断中心直到1987年11月22日才正式开业。实际上,早在1986年9月底,设备就已经安装好并开始对外接收病人。因此,在正式剪彩开业时,实际已经试运营了一年多。”吕宝智告诉记者,当时CT诊断中心引进了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最新式全身CT机,是当时深圳市唯一一台。CT诊断中心开业后,天津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吴恩惠教授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并前来作短期主诊,“吴恩惠教授是国内著名放射诊断专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名望和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吸引了很多香港患者慕名而来”。
“我1939年出生,是东北人,小学开始在天津上学,1961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河西医院从事医疗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调入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在被派来深圳之前,我在放射科工作。”吕宝智透露说,他第一次来深圳是1986年,前来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议,“我当时去参观了‘全国第一高楼’国贸大厦,对深圳的印象特别好,觉得这个地方以后的发展前景不得了”。
上世纪80年代末,CT诊断中心工作人员,前排右一是吕宝智
1988年5月12日,吕宝智受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委派,前来深圳担任CT诊断中心副主任,“合作初期,按照双方的约定,正主任由深圳市人民医院委派,当时是李复生担任主任”。吕宝智回忆说,他调来不久之后,李复生就调离了。接着,中心就由他担任主任,直至合作结束。吕宝智至今对自己比较满意的是,他到深圳上任伊始就开始在CT诊断中心推行以数字评价为基础的标准化管理,使中心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医务人员争抢活干,受到病人的好评,也为中心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其实,早在1984年,深圳市委派人前去天津招聘人才的时候,我就想调来深圳工作。可惜的是,当时我太太不同意,认为还是天津好,毕竟是直辖市,所以没来成。”吕宝智告诉记者,他和深圳非常有缘:“因此,当这次医院领导说要派我到深圳工作时,我立马就同意了。这一回,太太也同意了,因为我的人事关系还在天津。”
上世纪90年代初,位于留医部的CT诊断中心
初到深圳误以为“喝茶”仅是喝茶
吕宝智回忆说,他第一次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报到时,还因为南北文化差异闹了一个笑话。“和医院领导汇报完之后,刚好已经到中午饭点了,他就说请我‘喝茶’。我一听,心里就嘀咕起来:我刚过来报到,怎么连顿便饭也不请我吃,只请我‘喝茶’,这未免太小气了吧?”他一边在心里带着这样的疑惑,一边和医院领导来到旁边的雅园宾馆。待他们进去坐下来之后,他才发现广东人说的“喝茶”原来并不仅仅是喝茶,还有品类繁多的点心吃,“种类非常多,都是我从来没吃过甚至都没见过的,当时感到非常震撼”。
“CT诊断中心开业后,因为那时候深圳市只有这一台全身CT机,所以不仅服务全市和周边惠州、东莞等地的一些病人,而且还有许多香港病人也过来做CT。这边的价格比香港要便宜很多,大约只有那边的一半价格。当时,我们的定价策略是比内地贵一些,比香港则要便宜。”吕宝智介绍说,CT诊断中心在填补深圳市空白的同时,也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上世纪80年代末,天津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吴恩惠教授(前排中间)与CT诊断中心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右一是吕宝智
1989年底,深圳市医疗卫生系统的党组书记林天池对吕宝智等人说,深圳市人民医院有了CT诊断中心之后,以前无法诊断的脑损伤和其它脏器的疾病都可以直观地看到了,“这是病人的福音,也是我们深圳人的骄傲”。
双方在合作期间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从来没有发生过利益冲突。1993年,为了支持深圳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深圳市政府出资为人民医院购进了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新一代全身CT机等先进设备。1994年3月底,经过一年的安装、调试和试用后,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意味着,此前与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合作办的CT诊断中心,已经到了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1994年5月11日,经双方友好协商,提前结束了合作,合办的CT诊断中心就此终止,“当时,时任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邹其俊还专门为我们召开了欢送会,赠送了写有‘友谊长存’的纪念品给我们”。
吕宝智介绍说,在双方合作的7年中,CT诊断中心填补了深圳在高科技诊断领域中的一项空白,总检病人4万多人次,检出阳性率达57%以上,成功地抢救了4名碘过敏休克病人,发现的早期肝癌最小直径仅1.6cm(手术证实),共发表国家级论文11篇,为全国各省市代培了16名CT诊断医师。
1994年3月底,双方友好协商,提前结束合作,时任院长邹其俊(左二)代表深圳市人民医院向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代表吕宝智(左四)赠送“友谊长存”的纪念品
合作办医既能更好服务民众又能增进技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为了满足深圳人民迅速增长的医疗需求,深圳利用特区的优势创造性地实行了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外引内联办医的政策。例如,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合办华西口腔医疗中心;与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合办了皮肤病诊疗所;与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合资建立CT诊断中心;与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建立了医教研协作关系;与中国同位素总公司协作建立了肿瘤诊治中心。
通过种合作办医的方式,深圳市人民医院既引进了资金,又引进了人才和技术,迅速提高了深圳市多项专科技术水平和填补某些医疗空白项目。这些联合医疗专科的开办,使许多国内知名教授、专家定期或轮流来深圳坐诊,这就增强了深圳市的医疗技术力量,不但为深圳市民提供了高技术医疗服务,而且还吸引了不少港澳和海外疑难病患者,为患者早日康复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通过深圳这个窗口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合作办医对双方都有好处。
吕宝智近照
“我认为,这些合作促进了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发展。首先,推动了医院技术建设的发展,其次是对于培育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吕宝智分析说:“当时,合作办医是深圳市医疗卫生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特区贯彻落实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特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吕宝智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凭借与深圳市人民医院成功合作产生的“品牌效应”,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先后与深圳市及周边河源、肇庆等地的医院也签订了合作创办CT诊断中心的协议。因此,在与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合作结束之后,吕宝智又被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委派负责这些合作项目。2005年,在结束了与河源市人民医院的合作之后,吕宝智正式退休。
在此期间,他和家人一直定居在深圳,直至现在。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深圳这座城市,因为这里思想开放、宽容,是创业、干事的沃土。谈及深圳市人民医院未来的发展,他表示,尽管自己从始至终都不是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但是毕竟曾在人民医院里面工作过几年,所以对人民医院很有感情,希望人民医院未来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编辑 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