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昆《临川四梦》之《紫钗记》。
无论是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还是正在创作的昆曲版《芈月传》;无论是王佩瑜的京剧配吉他,还是吴兴国以京剧演绎莎士比亚……
近年来,中华戏曲的创新态与年轻化已从探索成为常态。恰逢今年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让戏曲成为了中产阶级和文艺青年的新宠。
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刚在深圳演毕,“青春魅力,这里有戏”中华戏曲人气之星颁奖典礼日前又在南山区文体中心大剧院举行,评选出30多位各剧种的优秀戏曲“小鲜肉”。
中华戏曲人气之星前三甲获奖者。
中华戏曲人气之星优胜奖得主。
此外,扬剧《吴汉三杀》、川剧《金子》、京剧《击鼓骂曹》、《魔侠吉诃德》,越剧《铜雀台》和评剧《从春唱到秋》等也于最近陆续亮相深圳,充实了这座城市的内涵。
互联网打通戏曲界“朋友圈”
青春版《牡丹亭》。
互联网时代,任何事情都可以套上“互联网+”的思维,戏曲居然也做到了。本次戏曲人气之星评选活动由深圳市聚橙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戏曲垂直移动媒体“中华戏曲”主办——顾名思义,在这里,与戏曲相关的一切都将在互联网展开。
“这是首个以选手自主报名、比拼人气和粉丝动员能力为特色的、用互联网传播戏曲为宗旨的新形态比赛。”聚橙网副总裁兼中华戏曲总经理潘志鹏介绍,比赛共吸引全国各地各剧种共268名戏曲演员报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90后小鲜肉”,最终比赛共获得137万投票,550万点击量。
刚创办“中华戏曲”时,潘志鹏并不清晰戏曲的互联网络要如何铺开,只是在参与制作了聚橙网与白先勇合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操作了“新浪潮戏曲节”和台湾当代传奇剧场大陆巡演等案例后,感受到戏曲在年轻一代中的复兴。
“想要真正在年轻观众的脑海中植入戏曲,不能单纯着眼于票房,而是要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轻戏迷的信息、追星、购票、视听、社交等全方位的需求,并通过这样新颖的手段带动更多青年人群走入戏曲世界,拉动线下演出的创新和票房,打造戏曲文化领域里的必备工具和生态体系。”潘志鹏说。
最早,“中华戏曲”只是一个微信订阅号,秉持着“年轻化的表达,严肃化的传承”,以专业的报道来吸引戏迷和文青的关注。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中国戏曲依托并效仿微信朋友圈推出了“梨园朋友圈”,在这个平台,戏曲演员、制作人、粉丝都可以自主实名注册,实现内容发布、粉丝连接、点赞互动、道具打赏等时髦社交。
目前,“梨园朋友圈”已邀请到傅希如、施夏明、罗晨雪等100位知名戏曲演员、青年新星及幕后力量入驻。此外,中华戏曲还将推出“演出戏历”等功能,将全国所有戏曲类演出归总呈现,为戏迷提供贴心的用户体验。
玩花样虽好,改良须谨慎
吴兴国京剧版《等待戈多》。
作为中华戏曲背后的技术支持,微信开放平台高级总监郑立鹏表示,戏曲有互联网创业机会,是互联网界完全想不到的,也是戏曲行业内部想到而很难做到的,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蓝海。”
如此大好前景,点燃了戏曲人心中的火苗。广东海丰县西秦戏传承艺术中心团长吕维平感慨,互联网的连接能力非常神奇,西秦戏是一个古老、珍稀、濒危的剧种,没想到能够通过这样时髦的活动与同行交流,宣传西秦戏。
但中华戏曲作为一个创业项目,如何盈利是外界最关心的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传统剧团只能靠国家养着,戏曲演员的薪水也十分微薄。此话不假。上海昆剧团的主笛、上海复旦大学客坐昆曲讲师张思炜告诉记者,剧团演职人员的收入在上海来说都算低的,上昆的票务收入情况基本属于盈亏中间点。“作为中国国家级十大院团之一,上昆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除了演出之外,更大的责任是保护和传承好昆剧。”
那么自负盈亏的中华戏曲呢?“表面上,我们是以演艺资源和戏曲界人脉取胜,其实我们是一个技术和产品驱动的公司。”潘志鹏说,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包括用户付费、戏曲其实周边电商、传统文化类品牌赞助等商业模式已显露雏形。但他也坦言,目前阶段谈盈利为时尚早,只能先依靠融资发展,着眼于迅速扩大用户规模,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头羊,随后进入泛传统文化、古风、汉服等人群市场。
改良虽好,但须谨慎,否则前辈会不愿意。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表示,深圳不是戏曲中心,却是中国的互联网创业之都,在这里举办以市场力量为主导、以年轻演员为对象的评选很有意义,“戏曲的传播方式以及围绕明星效应所做的周边推广方式可以创新,但要坚持戏曲的传统内核和基本审美,经过数千年传承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精髓可不能改。”
不创新不舒服的年轻戏曲人
上昆实验昆区《伤逝》。
戏曲内核不能改,这是戏曲人的共识,但对于“85后”张思炜所在的平均年龄仅30岁的上昆来说,不改不舒服啊。怎么改,成了关键。
譬如改编自鲁迅同名小说的昆曲《伤逝》、以莎士比亚《麦克白》为蓝本创作的昆曲《夫的人》,乍听上去都大大颠覆了昆曲。但张思炜说,昆曲的程式化规定戏曲的音乐、表演、动作和一系列的规范,尽管在舞台上呈现了全新的故事,但它内在的昆曲基因是纯正的。“负责任地去创新改编,不仅不是不尊重戏曲,其实难度比唱老戏要大得多。”
最爱中西结合的当属台湾当代传奇剧场创始人吴兴国,他用京剧的方式将莎士比亚的多部戏剧以及卡夫卡的《变形记》等都演了一遍。但他骨子里始终认为,这么做事为了传承和发扬京剧,并不是为了毁掉京剧。
“用西方戏剧包装传统京剧,对于老人来说是种宽慰,对于年轻来说是种创新;我只是觉得这个艺术被老祖宗创造出这么多表演手法,如果不能应用在符合时代的新故事和新角色上是一种莫大的浪费。”吴兴国说。
张思炜说,只要在坚持昆曲内核的前提下,怎么创新怎么宣传都不为过。譬如上昆也曾在上海地铁车厢里做过昆曲快闪活动,成立“昆虫俱乐部”,与时尚品牌合作等。“戏曲的传承也好,创新也好,保护也好,除了靠从业者的良心,也需要社会不让我们心凉;现在社会的快节奏,很容易打散人的心,快餐文化的侵蚀,让我们不知所措。”
同样也是“85后”的中华戏曲副总经理纪晓曦说,戏曲虽老,但戏曲人并不老。她希望通过互联网更加系统的连接和聚合戏曲人力量,通过更符合年轻人西瓜的推广方式,为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和传播添一把火。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