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美文291期【特区40年(29)】蒋平 | 深圳,全家人的城市
王惠平
2020-12-05 10:46


深圳,全家人的城市

作者  蒋平   朗诵  蓝予

第一次听到“深圳”这个地名,是1988年。那一年,父亲负责联系单位的劳务输出。正好,家乡有一批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要去深圳务工,父亲便亲自带队,为安顿好他们,在这座热火朝天的城市一呆就是一个月,在那儿过了自己的五十生日。

父亲对深圳几乎是一见钟情,归来之后,总是念念不忘给我们灌输特区的理念,特区的速度和效率。并且感慨万分地说:“若不是我年纪大了,真想和这些年轻人一样当一名特区人,那里有的是机遇和挑战。”从那时起,去特区便成了我们学生年代的冲动和梦想。1993年,小妹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父亲几乎是不假思索,鼓励她到特区闯荡,成了家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凭着她的勤奋和机灵,两年后,她在布吉镇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住房。

受小妹的影响,大学毕业后,我也选择第一时间来到深圳。但这个时候,这片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已跻满了前来寻梦的全国才子。在人头攒动的人才市场碰壁多日,依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无巧不成书的是,就在我即将打退堂鼓的前夕,遇到一名家乡的老总,原来他就是十年前随父亲来深圳务工的小伙,如今已在这里拥有了两家建材厂。

至今,我清楚地记得,2002年春节,我和小妹向父母拜年的时候,我给父亲讲起自己传奇般的经历,父亲听得泣不成声。我说:“爸,感谢您当年在特区播下的种子,我现在已荣幸地成为特区的一员了,我正沿着您当年的理想起步。”父亲在话筒那边沉默了好久,他的一颗心,似乎又回到了激情洋溢的当年。

三年后,我考上家乡的公务员,但跟深圳的情缘,跟厂里同事的情谊,依然藕断丝连。在机关,我主动放弃了清闲的岗位,承担起挑战性颇大的招商引资任务。每年,通过当年在深圳熟悉的朋友,将好经验和技术,包括人才引进到家乡来,同时继续为外出务工的兄弟联系工作。因为在我心中,始终有一情挥之不去的深圳缘。

2019年国庆,是父亲十年忌日。在小妹新购的第三套住房里,全家人相约到深圳过节。“保证都能住下!”望着小妹发来的最新视频,家人莫不心动。尤其是研究生毕业的女儿,说出了她最新的愿望:“我要向姑姑学习,当一名深圳人!”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深圳是全家人的城市,我们都是编外的深圳人。

(以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


蒋平,70年代生,湖南省作协会员,永州市作协副主席,《读者》杂志签约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万字,散见于《啄木鸟》、《中国青年》、《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国内知名报刊及港澳台媒体,出版个人散文集《小文章,大道理》,获省级以上文学奖励50余次,许多文章被多地列入会考试卷作文分析范例,曾在深圳短暂生活,现供职于永州住建局。

朗读者


蓝予,本名王惠平,深圳特区报新媒体《读特》“聆听美文”栏目的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协理事。现已出版一本长篇小说《苏醒》,五本散文集《得闲来叹茶》《人与动物的距离》《转身回眸》《心灵的故乡》《柳黄霜白时的背影》等。一本《蓝予国画作品选》,一本《“清风雅韵”蓝予国画集》。

监制:夏岩青  录制:杨义  编发:读特APP   点本文右下角:下载读特客户端收听。

如果您喜欢《聆听美文》,请给我们投稿,加微信:251330018

(作者:王惠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