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艺术-寄荃堂三周年作品展亮相旭生美术馆

深爱听
2020-11-22 18:48
摘要

11月21日,《好风相从·寄荃堂三周年诗书画印作品展》,在深圳市旭生美术馆开幕。一个个人微信公众号的三周年纪念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书画艺术家的关注目光和热情参与。作为寄荃堂堂主的侯军先生在开幕上讲到:能从线上做到线下,寄荃堂诠释的是“朋友圈”的艺术。

11月21日,《好风相从·寄荃堂三周年诗书画印作品展》,在深圳市旭生美术馆开幕。一个个人微信公众号的三周年纪念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书画艺术家的关注目光和热情参与。作为寄荃堂堂主的侯军先生在开幕上讲到:能从线上做到线下,寄荃堂诠释的是“朋友圈”的艺术。

寄荃堂堂主侯军

原深圳美术馆馆长裴建华致辞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张忠亮宣布正式开幕

在展览现场参观,会发现参展作品琳琅满目,门类齐全,绘画作品有山水、花鸟、人物,还有一些抽象彩墨作品;书法作品为真草隶篆,各呈异彩,拓片题跋,别开生面。书法作品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专门为寄荃堂所创作的诗词文赋、自撰对联和自创集句,令人顿时感受到这一展览的文化重量。

「视频」展览活动现场VLOG


部分展览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收到的参展作品除了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还有科学家、大学校长,乃至初出茅庐的从艺年轻人。他们年龄最大的九十岁,小的不过二三十岁,年龄跨度之大,也是这个展览的一大特色。

△ 侯军作品《行书 · 自作诗》

△ 裴建华作品《墨竹图》

△90岁最高龄艺术家作品

高文《行书 · 鲁迅诗句》

△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来自深圳小学教师

李丹萍《溪山流云图》

“朋友圈”艺术的由来

在古代,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称为“雅集”。中国传统“雅集”活动的文化土壤在时代变迁的风雨中逐渐风化,但并不表示“雅集”活动已经消失。知识分子聚会与交流的需求不会消失,“雅集”仍在,只是表现的方式有所变化。

侯军先生在采访中说到当初开设“寄荃堂”微信公众号的缘由,就是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家们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方式便可以称为“朋友圈”艺术。而“朋友圈”的艺术恰恰好是现代“雅集”最恰当的体现。

互联网时代的“线上美术馆”

在互联网+的时代,寄荃堂尝试将美术馆搬到了线上,在微信公众号里展开线上互动,丰富艺术家们的交流方式。画家周凯告诉深爱听: “在大家以往的概念里艺术是通过纸本进行传播,而寄荃堂正是诠释了艺术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形式。”

据策展人陈浩介绍: “三年多来,寄荃堂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不断推送作者的文化散文、茶话随笔、艺术评论和人物特写,同时尝试与读者的直接互动和往来《手谈》,营造出浓郁而独特的文化氛围,赢得了众多堂友的参与和喜爱,从而促成了三周年的诗书画印作品展。”

“好风相从”

本次展览名为“好风相从”,句出唐代司空图《诗品》。好风,理解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之风。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守望文明薪火,是每一位文化工作者乃至各行各业的朋友都要为之付出努力的“初心”。原深圳美术馆馆长裴建华说到“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很多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而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

线上线下的联动展览

《好风相从·寄荃堂三周年诗书画印作品展》在旭生美术馆三楼展出,连展六天,免费向观众开放。寄荃堂公众号也会同步进行线上云展览,共分为24期。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达给广大群众。

- 线下展览 -

时间: 11月21日-26日

地点: 深圳市宝安区旭生美术馆三楼展厅

票价: 免费

- 线上云展 -

微信搜索“寄荃堂”

进入微信公众号看云展览



编辑 许舜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