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美文109期【散文】邹丹 | 一碗肉汤的故事
王惠平
2017-12-19 14:35


一碗肉汤的故事

作者 邹丹  朗诵 蓝予

母亲晚年,对不少往事记得清清楚楚,连一些细节,都没有遗忘。面对纷纭的现实生活,她却常常真假莫辨,语塞,乃至失忆,有时候走进房间想拿一件衣服,却一下忘了为何而来,久久地呆在那里。母亲在世的时候,给我讲了许多往事,其中,一碗肉汤的故事,最令人动容。

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刚做完人流手术的母亲,好不容易从公社的卫生院一步步挪回家。之前,家里已经有好几个月没碰过晕腥了,孩子们都馋得不行,直嚷嚷想吃辣椒炒肉。可饭都吃不饱,谁还敢开口?看见虚弱的母亲回家,孩子们都懂事地围上来,端茶倒水。

母亲已经生了七个孩子了。不能再生了,生了也养不活。除了做手术拿掉身上的骨肉,她真的别无选择。躺在床上母亲面色苍白,浑身无力,几近虚脱,嘴里忽然吐出两个字:肉汤。其实家中,连正常的菜蔬都匮乏,哪里还有肉啊!

两人一跺脚便出了门,心想,哪怕是给人下跪,只要能为母亲讨到一小块肉,也心满意足。

在那个一切按计划分配的年代,这几乎是一场可以预见结果的搜寻,可母亲没有阻止她两个儿子,她刚作完手术的身体太需要一碗肉汤的抚慰了。兄弟俩消失在大雨之中,母亲也开始了她一生中最难忘最漫长、也最充满了期盼的一次等待。

大哥二哥出门之后,她就起身,一直坐在淌着雨水的屋檐下等候。等啊等,好几个小时过去了,却始终不见他们回来的身影。她太不放心两个乞求在外的儿子了。不禁后悔,开始怨恨自己,同时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从前的日子。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家里开着肉铺,公公婆婆换着花样给她做猪肉汤、猪脚汤,可那时并不觉得珍贵。二十多年过去,孩子越生越多,供应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拮据,她第一次为自己的无能感到羞愧甚至绝望。自己虽然身单力薄,却是孩子们最后的避风港,无论生活怎样艰苦,她都要努力支撑起这个家啊。

哥哥们一出门就打定主意,今天一定要为母亲讨到一小块肉也行。正巧,几里外的邻村刚好杀了一头猪,大哥蹲候在一旁,一直等到他们几十户人家都分完,他才凑上去,拢起一双皲裂的手,结结巴巴地陈明理由。乡亲们看一个孩子可怜,挑来挑去,叹息一声,将小小一块猪肉放到他的手里。哥哥一路小跑,到家门口,全身几乎被雨水淋透,脸上却透露出喜气,如同捡了一块大金元宝。他俩升火的升火,剁肉的剁肉。很快,从厨房里袅袅飘出来一股久违的肉香。

两兄弟端到母亲身边的一碗肉汤,几片肉而已,漂浮着一撮葱花。袅袅清香在屋子里弥漫着。母亲小心地啜了一口,品咂再三。在她看来,这真是人间至味啊。

多少年过去了,最让母亲难耿耿忘怀的,就是两个儿子雨天奔走,想方设法给她熬制的一碗肉汤。如今,已去天国的母亲,有了一碗薄薄的肉片汤带去的暖暖记忆,将永不会寂寞。

(感谢作者提供以上照片)

作者简介

邹丹,湖南省汉寿县人,八十年代末来到深圳,热爱文学,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和写作。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在《深圳商报》副刊发表“湘西风光”系列散文和多篇“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十五周年专稿”,其它近百篇散文作品见于《深圳特区报》、《羊城晚报》、《青年报》、《女报》等报刊。2003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不一样的天空》,现为深圳市南山区作协理事。


朗读者:

蓝予,本名王惠平,深圳特区报新媒体《读特》“聆听美文”栏目的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协理事。现已出版五本散文集《得闲来叹茶》、《人与动物的距离》、《转身回眸》、《心灵的故乡》、《柳黄霜白时的背影》等。

总监:夏岩青     编发:读特APP   点本文右下角:下载读特客户端收听。

如果您喜欢《聆听美文》,请给我们投稿,加微信:251330018

你们的转发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



(作者:王惠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