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深圳大运公园的密林深处,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团队用红外相机,捕捉到了令人振奋的画面——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正在这座城市公园里自在生活。据悉,2025年9月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便通过布设于大运公园与神仙岭的多台红外相机,持续记录到豹猫的活跃身影。

这一重要发现,源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邹婧教授、王易孚教授指导下的“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本项目得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育基金会的支持,旨在将社区打造为生物多样性“其他有效保护区域(OECMs)”,并调动在校师生、校友及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本项目成功入选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发起的“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筹资项目资助计划”。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作为该计划入选高校中最年轻的一员,正通过系统性实践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路径,为超大型城市生态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提及豹猫,不少人会因其名联想到家猫,实则它是货真价实的野生动物。它们体型与家猫相近,是猫科体形较小的兽类之一,头体长 360-660 毫米,尾长 200-370 毫米,体重 1.5-5 千克。豹猫以一身华丽的玫瑰斑纹“豹纹”皮毛而独具野性之美。作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豹猫生性机警害羞,行踪隐秘,以鼠类、鸟类和小型动物为食,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中上层捕食者之一,豹猫的存续直接反映了栖息地的健康与完整程度。在我国,豹猫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同时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与研究意义。

这个项目的有效开展得益于师生对自然教育的喜爱与支持,港中大(深圳)对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投入,开设了《与自然对话》《重新思考大湾区的环境保护》《城市生态与保护》等通识课和专业课程,同时鼓励同学们参与自然保护项目实践,让大自然成为教学的课堂。在行政管理方面,学校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对现有自然环境的保护,构筑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自然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豹猫在大运密林的稳定出现,也是其为龙岗区的生态环境投下了一张珍贵的“信任票”,说明这里栖息地质量良好:公园内森林结构较为完整、水源充足且猎物丰富,可满足豹猫的生存需求;生态连通性良好:公园与周边山林(如神仙岭)可能存在有效生态廊道,为物种基因交流、维持种群健康提供保障;生态服务功能健全:能稳定支撑中上层食肉动物的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更突出。
邹婧教授强调,自然教育是一种亲身的、在地的、与自然的链接,“正如我们在《与自然对话》这门大学核心通识课中,定义意识时,强调了意识是‘觉知’,即 you are aware of yourself。同样在自然中,最重要的是,你要觉知到自己是自然的一员。”
(图片和视频由学校提供)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郭秦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