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一江春水 道两岸风华——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建设纪实

读特记者 邓媛
2020-11-16 14:30
摘要

成于交融大围沙河社区,位于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的起点,通过将滨水休闲与特色商业引入社区,已成为片区慢生活的地标和网红打卡地

茅洲河,被称为深圳的“母亲河”。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水环境加速恶化,茅洲河一度黯然失色。2016年以来,深圳市举全市之力,以全流域治理思路,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至2019年底,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全部告别黑臭,茅洲河断面水质更是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

“母亲河”回归清澈,又恰逢广东“万里碧道”蓝图面世,深圳市创新性提出以高水平规划建设“千里碧道”。茅洲河,被列入深圳市首批碧道建设的试点之地。

碧:起于民生

茅洲河碧道,被深圳市定位为“湾区东岸绿脉,深圳西部门户”。省级碧道试点段全长12.9公里,光明试点段(周家大道—白沙坑水)占其中6.8公里,由市属国企天健集团承担代建和施工重任。

按照茅洲河碧道“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建设理念,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项目初期即融入深化设计概念,以茅洲河为轴构架活力中心,以沿线路网与现状空间结构为基础,统筹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自西向东重点营造南光绿镜、左岸科技公园、V型桥、茅洲河生态修复段、滨海明珠科创园、大围沙河社区等6大景观节点,打造市民观水、亲水、嬉水的好去处。

碧:精于细致

碧道工程涉及建筑、电力管线迁改、市政雨污管网、桥梁、道路、景观等多个专业,是一个系统性、综合型工程。

工期紧、任务重,为争取高质量按时交付项目成果、代建指挥部采用六方联合办公的方式,提高各方沟通效率,协调解决难题。

施工指挥部则借助旗下园林、路桥、建筑、沥青等专业公司优势,将各公司所长针对性划入五个工区,按水岸、水上、水城三个功能分区,推进项目交叉作业、平行施工。

6.8公里, 5大工区,7大专业20余个工种,施工面积超过57万平方米,道路提升改造超过33公里,项目建设最高峰超过5000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压力,天健集团积极做好疫情防护,坚定复工复产,党员先锋抢先驻扎一线,依托高起点高标准穿插作业模式,用“绣花”的功夫,全力打造这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

碧:成于交融

大围沙河社区,位于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的起点,通过将滨水休闲与特色商业引入社区,已成为片区慢生活的地标和网红打卡地。

沿河道往北,滨海明珠科创园,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校区所在地,开放性滨水校园内,教学楼科技感十足,滨水的大台阶和充满书香的咖啡馆,让孩子们在风光旖旎的碧道中,为学子们提供绿色学习空间。

南光绿镜,位于该段碧道终点,针对南光高速桥下的特色空间展开修葺,借助原污水处理厂旧址,打造出集儿童休闲、市民休闲于一体的滨水运动空间。旁边的南光绿境驿站,不仅是茅洲河碧道水上运动基地,也是皮划艇库,河上的码头,静静等待着百舸争流的激荡。

左岸科技公园,6.8公里碧道核心之地。近1000米主线,将建筑、公园、河道及两岸紧密连接。无论是景观长廊还是绿植分布,均通过颜色和线条,凸显生态与科技相融;横跨茅洲河南北两岸的V型桥,两幅桥面跨度近百米,在茅洲河上构筑成“V”字型,与公园人行廊桥和主次展馆相互交织,实现了城市与河景与山景的融合统一;毗邻左岸科技馆的茅洲河生态修复段,通过构筑蜿蜒的河道水岸,提升水环境微循环,如今已成为碧波荡漾、白鹭群飞,鱼群遨游、百花争艳的所在地、孩子们的亲水地。在水与岸之间,构建出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

入夜后的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更是风光旖旎。碧道上六点同辉,形成一条以左岸科技公园为核心串联而成的珍珠,将光明区妆点得艳光四射。

绚烂交织的霓虹灯下,澎湃交融的音乐喷泉声中,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带来民生幸福感,正深深嵌入市民百姓的心中。

碧:盛于延伸

“一江春水位中央,无限风华两岸处”。如今,已建成的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不仅是市民百姓亲水的好去处,更成为推动周边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

通过治水、治城与治产相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及城市功能的提升,茅洲河流域正成为“河道+产业+城市”综合治理开发的样板区。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市水务局组织编制的《深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已于9月30日获深圳市政府批复实施。到2025年,深圳市将完成1000公里碧道建设任务,全新定义的“碧水蓝天”将成为深圳的新名片。

(晶报供稿)

编辑 刘珂

(作者:读特记者 邓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