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走访黛安芬深圳门店:行业启蒙者谢幕 本土“无钢圈”登场

刘娥
11-25 18:30
摘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文图

11月25日,距离德国内衣品牌黛安芬宣布退出中国内地市场仅剩1个月左右,这个深耕中国四十余年的“钢圈内衣启蒙者”正迎来谢幕时刻。记者走访其茂业百货南山店发现,门店虽未启动清仓甩卖,但“退市”消息已引发老顾客集中囤货。

黛安芬茂业百货南山店  

实地走访:囤货潮与谢幕前的坚守

“您要的红色底裤我一定帮您调到,到货后第一时间通知您。”记者到店时,黛安芬茂业百货南山店店员正在接待顾客。与此同时,一位50多岁的市民一次性购入20余件商品:“穿了30多年,这个版型只有他们家有。”

记者看到,这里没有“撤柜甩卖”的醒目海报,货架上的内衣标价500-800元,参与商场“2件7折、3件6折、4件5折”的常规促销,与相邻的中国品牌兰卓丽、日本品牌华歌尔300-600元的价格区间相比,标价略高。与相比线上销售的爆款中国无钢圈内衣几十元到百元不等的价格区间相比,标价更高。

据透露,深圳目前仅存三家黛安芬门店,分别是黛安芬茂业百货南山店、东门茂业店和龙新天虹店。而黛安芬茂业百货南山店大概率会比预计的12月31日撤柜要早,在12月20日前后。至于撤柜后的员工安置情况,该店店员表示“公司按‘N+1’标准赔偿。”

记者观察十来分钟,又有一位50多岁的女性顾客因“退市”前来采购。店员称,品牌未搞清仓是“无需清库存”,调货仍可正常进行,支持邮寄到家。在大众点评上的东门茂业店“评价”一栏,最新的一篇评价停留在2020年1月5日。

值得注意的是,该门店陈列仍以钢圈内衣为主流;而行业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线上无钢圈内衣市场占比已达68%,这一鲜明对比,折射出中国内衣市场的深刻迭代。

渊源四十载:钢圈内衣的“中国启蒙者”

黛安芬与中国市场的渊源始于1979年,彼时它以来料加工模式切入国内纺织产业,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布局中国的国际内衣品牌。作为最早将“钢圈内衣”概念系统性引入中国的品牌,它的发展轨迹与中国女性内衣消费升级紧密相连——1992年在盐城、海南建立生产基地,搭建本土化产能;2008年启动零售业务后,凭借钢圈内衣的塑形功能迅速打开市场,成为无数中国女性的“第一件品牌内衣”。

中纺联数据显示,2015-2016年是黛安芬的巅峰期,年销售额达35亿元,线下门店超900家,市场份额达5.2%。在深圳,它的经营史也超过20年,大众点评上东门茂业店有13年记录可查,曾是各大商场内衣区的“标配”。

转折始于2018年,中国内衣市场开始“去钢圈化”转型,当年无钢圈产品占比仅26%。欧睿咨询《中国内衣市场白皮书》指出,随着女性健康意识提升,“舒适健康”逐渐取代“塑形效果”成为选购核心标准,这一趋势让主打钢圈内衣的黛安芬陷入被动。尽管黛安芬在2020年后推出无钢圈系列,但未能扭转“传统钢圈品牌”的固化认知。中纺联2024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其市场份额已萎缩至不足1%。

无钢圈崛起:本土品牌改写产业格局

与黛安芬黯然谢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本土无钢圈内衣品牌的集体爆发。欧睿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无钢圈内衣市场占比已达68%,较2018年增长42个百分点,市场规模达1521亿元,较2018年的380亿元增长3倍,增速远超整体内衣市场。以Ubras、蕉内、内外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已完成对市场主导权的争夺。2025年双11天猫内衣类目榜单显示,蕉内、Ubras占据前两名,前20名中本土品牌占比达90%。

业内人士认为,如今中国无钢圈内衣市场已向多元化、科技化进阶,运动内衣、睡眠内衣等细分品类增速迅猛,添加石墨烯抗菌、凉感纤维的科技产品溢价显著。此外,线上销售渠道,更是加速了中国无钢圈内衣对市场占领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内衣本土品牌更开启国际化布局,Ubras2024年海外营收增长189%,内外则在东京开设首家海外体验店。

(作者:刘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