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近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官方公告显示,其工作单位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在本轮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中,有3位来自民营企业的专家,分别来自比亚迪、宁德时代和金发科技,主要分布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新材料等产业前沿方向。
多家行业媒体将此解读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在国家工程科技最高平台上的集中亮相。

长期以来,廉玉波扎根整车平台、电驱动系统、电池安全与控制等技术一线,带领团队在刀片电池、电驱动总成、电池包结构优化和整车平台化架构等关键环节持续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他主持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和系列化高性能电动汽车,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刀片电池等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
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比亚迪王朝、海洋、腾势、仰望等品牌的多款车型,支撑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和全球化布局。
2023年度,由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及整车平台自主研发与大规模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即为廉玉波。
这一项目从刀片电池、自主SiC功率器件、新一代电动汽车整车平台等多个方向协同创新,被官方评价为开创了电动汽车整车平台化设计国际新路线。
从国家层面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作出系统部署。
在深圳,这一导向与本地科技创新格局高度契合。目前全市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六个90%”成为深圳牢牢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一组标志性数据。
在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方面,比亚迪近年来持续加码。围绕电池、电控、材料、智能驾驶等核心环节,公司布局多类型实验室和研发平台。
研究机构和媒体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底,比亚迪研发人员已超过12万,其中研发人员规模和专利储备在全球车企中处于前列。
财务数据更直观地呈现了企业的“长期主义”。2024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约 7771亿元,同比增长约 29%;当年研发投入约54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三成,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接近 7%,并已连续多年保持在 6%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民营企业科技工作者进入中国工程院这样国家最高层级的科技平台,不仅是对个人长期技术积累的肯定,更是对其所在企业在基础研究、工程化验证、质量管理和全球产业组织能力的系统性评价。
从这个意义上看,廉玉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比亚迪长期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构建完备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折射出深圳以及全国范围内民营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角”地位日益凸显。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