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残特奥会”)组委会在广州主新闻中心举行残特奥会火炬传递及志愿服务新闻发布会。残特奥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残联理事长陈学军介绍,残特奥会火炬传递将于11月29日上午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个城市同步举行。本届残特奥会火炬传递采用与十五运会“两火合一”的火种共用模式,生动诠释“残健共融、湾区同心”的温暖主题。
11月29日9时,将于深圳市人才公园举行残特奥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9时30分,香港、澳门、广州分别举行起跑仪式,同步开展火炬传递,每个城市跑动50棒,共设火炬手200棒。火炬传递活动结束后,将由四个城市代表将火种送回广州。当天17时,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简约融火仪式。火炬传递过程中,还将举办热情、暖心、特色的文艺活动,加强与市民的互动,凝聚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共识,体现大湾区在残疾人社会融合方面的先行实践。
在火炬传递的路线设计上,各城市特色鲜明、主题呼应。广州以“改革开放·活力广州”为主线,沿“一江两岸三带”展开,展现“岭南首府、千年商都、美丽花城”的深厚底蕴,呼应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融合实践。深圳以“三程连湾·薪火筑梦”为核心理念,凸显“开放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的城市精神,传递“平等、融合、共享”的残特奥价值。
残特奥会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介绍,香港赛区火炬传递活动全长9公里,50名火炬手由多个界别组成,包括体育界代表、赞助机构、志愿者、青年代表、残疾人士代表和少数族裔代表,其中有包括来自体育界的不同残疾类别的运动员参与,充分展现香港是一个多元、开放和共融的城市。火炬手会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参与传递。整条传递路线着重展现香港国际盛事之都的风采,突显香港新旧交融的文化特色以及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的辉煌成就。
火炬路线以添马政府总部为起点、启德体育园为终点,中途会横越维多利亚港两岸,并途经多个香港著名地标,包括添马公园、中环和湾仔海滨、金紫荆广场、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艺术馆等,最后数棒的火炬传递和终点将会在启德青年运动场内进行。除跑步方式外,火炬传递亦会使用渡轮和开篷巴士,整个传递活动约于两小时内完成。
残特奥会澳门赛区筹备办公室主任潘永权介绍,澳门火炬传递活动全长约2.6公里,传递路线注重无障碍通行,让每一位火炬手都能平等参与、携手并进,融合“文化共融”与“伤健共融”的理念。活动将在澳门半岛进行,起跑仪式在特区政府总部举行,途经南湾大马路、荷兰园大马路、新马路等具有代表性的街道,沿途展现澳门中西文化融合的城市风貌,终点设于澳门市中心、世界文化遗产、展示澳门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议事亭前地。
火炬手方面,由社会各界组成,包括残特奥会澳门运动员代表、残疾人服务机构、社会知名人士、澳门体育界代表和赞助商等,共设火炬手50棒,充分体现社会多元共融、伤健共行、携手逐梦的精神,也展现全民参与、凝聚力量、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整个火炬传递活动预计在两小时内完成。
火炬传递过程如何传递“残健共融”理念?对此,残特奥会广东赛区执委会副主任陈学军表示,本届残特奥会与十五运会共用一个火种,传递规模、火炬手棒数等均与十五运会火炬传递保持一致,本身就是向社会传递残特奥会与十五运会同样重要、同样精彩的理念,强调残疾人运动员与健全人运动员的平等与融合,让十五运会的“同心之火”升华为残特奥会的“暖心之火”。
“传递路线设计和活动组织全过程,充分考虑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特殊需求,优先选择既体现城市特色,又相对比较平坦的传递路线,并提前完成无障碍改造,制定残疾人火炬手服务保障流程方案,组织专门培训,确保传递路线、活动现场及相关设施的无障碍通行,让残疾人在活动中感受到尊重与关爱。”陈学军指出。
据悉,火炬手选拔涵盖各行业代表和特定群体,特别是残疾人和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优秀代表。残特奥会火炬手选拔方案中明确要求,残疾人及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代表占比不少于10%,最终选拔出来的火炬手中,残疾人代表占比约22%,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代表占比约25%,包括视障、听障、肢体残疾等群体,体现对残疾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及残疾人事业与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