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绽放”背后的故事:体育“热情之火”、广东“创新之火”、深海“科技之火”同心交辉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严俊伟
11-02 22:0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1月2日上午,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全景式呈现如今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高效便捷。引人注目的是,这把名为“绽放”的火炬——俯瞰与全运会会徽一脉相承,横看为一束正在绽放的礼花,底部带有精致的牡丹纹印,寓意在祖国的关怀引领下,粤港澳大湾区紧密交融走向繁荣。而十五运会圣火“源火”,则来自南海1500多米深海海底,通过引燃可燃冰的方式获取,实现“深海逐梦、燃冰成炬”的创举。

十五运会火炬,从研发、生产到火种采集和传递的全流程,都离不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独家供应商在背后的有力技术支撑。它是由佛山顺德企业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匠心打造的。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总裁钟少海公开表示,十五运会火炬首次创新性地将全运会会徽“同心礼花”带入火炬燃烧焰口设计,展现火树银花的灵动美感,亦融合岭南文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精神。

“我们这次设计,不仅要体现出岭南文化的自信,更要体现出全运会全民共享、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核。”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倒计时100天启动仪式时,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炬设计团队主要负责人、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工业设计总监何也指出,火炬采用精密的金属线条,勾勒出火焰从底部向上逐渐绽放的动态轨迹,使火炬在远观的时候,如同璀璨礼花在空中绽放呈现的一个完美定格。

万家乐烹饪中心灶具总工程师易洪斌介绍,火炬是手持式燃气燃烧器具,需要用气瓶将燃气储于火炬内,为保障火炬的火焰高度和形态稳定,需要对气瓶输出的燃气进行减压和稳压控制,气瓶内的液态燃料持续气化需要吸收热量,需要设置气化加热系统,来保障气瓶内的压力基本恒定。“火焰的形态可视性、对环境的适应性是火炬的核心要求,为此我们采用了双模燃烧系统。”他说。

记者了解到,火炬的头部部分,需要承载上千度的高温,又是普通材料根本无法满足的需求。最终,设计团队采用不锈钢3D打印工艺进行制作,而这种金属3D打印工艺多用于航天和工程领域。火炬在燃烧系统内,设有内外两套出火口,即使外部出火口熄灭,内部也能保证火焰喷射,确保火焰在风速30米每秒和降雨量50毫升每小时的状态之下,能够持续燃烧且火种清晰可见。“绽放”的整个设计制造过程历经数百次试验。

此次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贡献涵盖火炬、火种盆、燃料瓶在内的一系列“火炬科技”,有赖于万家乐四十年来的技术沉淀,以及不断与时俱进,推动技术迭代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当前,越来越多像万家乐这样的广东制造企业纷纷向自主研发和绿色智造加速跃迁,以自身核心技术与生态构建的高质量发展大步迈向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而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源火”,同样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勇拓深海科技“硬核世界”的雄雄战力。

这束注定载入史册的“源火”,锁定在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这片深海“绿洲”。独特的生态秘境,令其蕴藏可燃冰等珍贵资源。前往“海马冷泉”完成采火任务的核心装备,正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4500米级遥控作业型潜水器(ROV)。作为国家863计划重点科研成果,“海马”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历经6年攻关,实现我国大深度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零的突破”。

其最大工作水深达4500米,配备主从式7功能与5功能机械手,可精准完成定高、定深、定向作业,至今已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西太平洋矿产资源勘探等任务中屡立奇功,曾发现我国管辖海域首个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命名为“海马冷泉”),还曾荣登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新驱动”彩车,斩获“两院院士评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重量级荣誉。

9月,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足迹,作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配套保障船的“海洋地质二号”,带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采集的光荣任务,驶向祖国南海。科研人员通过远程操控“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采集海底渗漏的甲烷气体,合成可燃冰后通过降压装置获得分解气体,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供电实现“燃烧室”内深海引燃,呈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水火交融”奇观。

此次“源火”采集,创下全球体育运动史的新纪录——首次在深海海底直接获取“源火”,并以超高清设备记录展示采集过程。它不仅让“水火相济”的海底奇观照进现实,更将可燃冰、太阳能等战略性清洁能源,与深海探测关键技术、核心装备深度融合,生动诠释广东“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发展决心,也让世界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实力与创新底气。以体育为纽带,“源火”采集展现大湾区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深海探测进入、清洁能源勘探等领域的前沿性进展。

“这次深海采火的成功,既得益于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数十年的厚积薄发,也是短时间内多方协同、集中攻关的成果。”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介绍,这一创意源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大型活动部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头脑风暴”——广东坐拥全国最长大陆海岸线、第二大海域面积,“向海而生”是基因;如何让“海洋特色”与“全运盛会”结合,展现大湾区科技与文化实力,成为核心方向。

“就想靠‘不寻常’的点火,让大家看见广东的海洋优势和大湾区的创新劲。” 陈宗恒指出,团队还在海底放置“源火”采集点永久定位标,纪念这一创举。“‘源火’采集要走四步关键流程。”陈宗恒介绍,先在冷泉口采可燃冰及伴生气,降压分解出甲烷;再用科考船光伏发电转化的电能,远程到海底引燃甲烷;最后由“海马”号无人潜水器带“源火”回甲板,移入源火盒保存。

粤港澳三地攻克 “不可能任务”,让体育精神与海洋雄心在一簇火焰中交汇,也让大湾区同心协作的创新发展在一簇火焰中得以见证,并不断熊熊燃烧、发光发热。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郑丽虹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严俊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