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宠物友好的爱心市集,让萌宠与公益雨伞温暖相遇;一场书香弥漫的生活节,让阅读与街区生活的烟火交融生辉。
近日,随着“阅见侨北”书适生活节圆满落幕,南山区沙河街道侨城北社区的民生微实事项目——“侨北集巷”街巷经济主理人发展计划也顺利收官。
该项目通过培育“街巷经济主理人”,串联起“大商圈”与“小市集”,为破解商住融合型社区的治理难题,提供了一套崭新的“解题密码”。

创新破题:从“物理空间”到“治理生态”的升维
侨城北社区作为典型的商住融合型复合社区,坐拥智慧广场、香年广场等成熟商圈与园区,面对“居民多元需求旺盛”与“商圈活力待激发”的双重挑战,“侨北集巷”不做简单堆砌的“加法”,而是探索协同赋能的“乘法”。
项目以品牌IP为纽带,聚焦“街巷经济主理人”这一关键群体,将商圈资源精准引入居民身边的市集场景,构建出“共建共治+商业赋能”的社区微循环体系。
“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办几场活动,而是孵化一个能够自我造血的社区治理新引擎。”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品牌共创-主理人培育-主题集市焕活’三步走,我们让商圈的资源流进来,让居民的创造力涌出来,最终实现民生服务与商圈人气的双向赋能。”

“主理人”激活街巷,多元主题回应多样需求
“主理人”机制是项目的核心。通过前期工作坊与系统培育,项目成功培养了20余名街巷经济主理人,联动超30家商户、公益组织与创意达人,包括侨城坊商圈、工商银行、中国电信、深圳大学社团及手作艺人等,共同打造了两场深入人心、各具特色的高品质主题市集:
10月推出的“遇见侨北的猫”宠物友好市集巧妙融合社群活力与公益温度。活动不仅为社区品牌社群“侨北的猫”提供了集中展示的平台,更同步启动了“侨北小红伞”共享雨伞公益项目。
现场,萌宠运动会、公益领养科普与500把定制红伞的温暖亮相相映成趣,生动诠释了“宠物友好社区”的实践内涵。
工商银行华侨城支行等辖区企业的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党建引领+企业支持+居民共建”模式的凝聚力与可持续性。

11月举办的“阅见侨北”书适生活节,则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实现“破圈”生长。
活动以书为媒,通过启动“侨北书单”征集计划,融合古琴雅韵、诗词展演、非遗体验等多元内容,将平面的阅读升维为立体可感的生活方式。
深圳大学文学社团、商圈主理人、幼儿园小朋友等多元主体的共创参与,让“阅见侨北”从一个阅读社群,蜕变为连接全龄段居民的文化盛宴。

成效初显:多元共赢的社区生态逐步成型
“侨北集巷”1.0版本虽暂告段落,但其催生的“化学反应”仍在持续发酵:
一是资源整合从“零散”走向“体系”,项目有效联动基层政府、商圈企业、社会组织和设计团队,形成资源互补、责任共担的协作网络。工商银行、中国电信等辖区企业的深度参与,为公益项目注入持续动力。
二是服务模式从“供给导向”转向“响应导向”,两场市集累计服务超500人次,精准回应居民在文化体验、社交互动与便民消费等方面的“软需求”。市集不仅是消费场所,更成为收集民意、精准服务的社区议事平台。
三是品牌建设从“单一活动”升级为“IP生态”,通过高辨识度的视觉设计与持续内容运营,“侨北集巷”已成为社区文化名片,将“侨北的猫”“阅见侨北”等子品牌有机整合,形成品牌共振,提升整体影响力。
四是空间活力从“场地”升华为“场域”,侨城坊等商圈通过参与市集,获得宝贵线下流量与品牌曝光,亲身体验“街巷经济”为商圈注入的烟火气与亲和力,探索出商社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最好的服务,是搭建一个舞台,让居民和辖区单位成为主角。”社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侨北集巷”模式,推动社区角色从“服务提供者”向“生态构建者”转型,让这一品牌不仅点亮街巷,更成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生动注脚。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