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艺术语言的多重挑战,中国当代艺术家以根植本土、直面现实的绘画语言,积极回应信息过载、文化交融与科技发展的时代处境。为集中呈现这一开放性的绘画实验,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办了“现实,超现实——中国当代绘画大展”,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1日。
展览由艺术史家吕澎策划,以严谨的艺术史视角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绘画发展脉络,呈现中国超现实绘画的过去与当下,启发观众对其未来的想象,感受中国当代社会的丰富与独特。
50余位艺术家,跨越40年,近100组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构筑出一场梦与现实交织的视觉冒险,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狂想与精神世界。
“超现实主义”自20世纪30年代流入中国,便在中国艺术的土壤中悄然生根;至80年代,它更显著地渗入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血脉之中。

丁方,《悲剧的力量之三》,137cm×175cm,布面油画,1987年
中国“新超现实主义”不同于早期或西方超现实主义,更多折射出现实赋予当代人的思索与焦虑:经济起伏、环境危机、社会语境的转换、互联网中的信息洪流……而超现实的语言也帮助这些艺术家们绕过现实和风格的围栏,实现了更为自由的表达,让它在日益走向繁复与多维的中国当代绘画体系中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

周松,《新创世纪》,510cm×250cm,布面油画,2017年
总的来说,“新超现实主义”是今天的艺术家,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运用的最重要的绘画形式之一,它的影响会在未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本次“现实,超现实——中国当代绘画大展”选择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基本依据。
部分展出作品

任戎,《西北传奇2》,110cm×90cm,布面油画,1985年

忻海洲,《游戏的魔方-1》,180cm×140cm,布面油画,1994年

周章科,《古滇国传奇》(局部),145cm×600cm,布面油画,2020年

何工,《未来——考古学陷阱》,300cm×400cm,布面丙烯,2025年

林文,《白夜之1》《白夜之3》,200cm×150cm,布面油画,2024—2025年

张钊瀛,《夜巡CHINA—从MoMA到M+》,布面油画,500×400cm,2025年

孟思特,《抓住幸福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局部),210cm×1280cm,布面油画,2023-2025年
关于策展人

吕澎,艺术史家、评论家、艺术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特聘硕士导师、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历任四川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艺术·市场》杂志执行主编、广州双年展艺术主持、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2023成都双年展学术总监;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成都市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任、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毕建业、苍鑫、陈曦、陈延辉、邓箭今、丁方、范勃、付美军、葛彦、贺丹、何工、刘芯涛、李大方、李关帅、李路明、李青、李勇政、刘春柳、刘彦、林文、毛旭辉、孟煌、孟禄丁、孟思特、亓文章、乔相伟、秦琦、任戎、申大鹏、沈沐阳、沈勤、沈小彤、“他们+”(赖圣予、杨晓刚)、王迈、王聪、魏光庆、熊韬、徐大卫、徐累、徐一晖、忻海洲、易承桃、杨冕、张晓刚、翟倞、章犇、张小涛、张钊瀛、郑梓程、钟飙、周松、周章科
展览时间:2025年11月11日—2026年3月1日
展览地址: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三层A3展厅
(图片来源: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万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