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年,祖孙三代人,都曾征战全运会,这是怎样的一种巧合?
从1959年北京先农坛体育场的煤渣跑道,到1997年上海八运会赛场的塑胶跑道,再到2025年广州奥体中心的智能赛道,陈家三代人的接力赛,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全运会史,也赓续了一段家族血脉相承的奇缘。
第一棒:拓荒“蛮牛”的坚韧
爷爷陈立祥是新中国体育的拓荒一代。第一届全运会,24岁的他脚踩一寸铁钉的羊皮鞋,在简陋黝黑的崎岖土路上驰骋。这一跑,开启了一个家族跨越三代的全运传奇。
在运动员生涯中,他曾为山西拿4个全国冠军,这靠的是一股子“条件差,志气不能差”的硬气。
体育于他而言,是“非干到底不可”的事业。 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为体育传承打下了的底色。

第二棒:传承“火种”的转型
正所谓克绍箕裘,父亲陈建国,继承了爷爷那份难能可贵的天资。即使随便跑跑,也能在一众中小学生中脱颖而出。第八届全运会,22岁的陈建国脚穿当时最流行的亚瑟士跑鞋,在柔软有弹性的塑胶跑道上奔跑。这一跑,虽然没有名次,但书写了传承。
陈建国后来从运动员转型做体育记者,从在赛道里冲击走向行业里深耕。这改变的只是身份,不变的却是那份源自血脉、并以一生去践行的热爱。这不单是职业转换,更是一种历史使命的交接——从为荣誉而奔跑,到为时代而记录。

第三棒:新生“星河”的多元
时间的车轮撵到了21世纪,出生在深圳的孙儿辈陈墨渊登场。他凭借超出同龄人的大长腿,成为体育教练们争抢的好苗子。第十五届全运会,18岁的陈墨渊脚踩轻量透气的科技跑鞋,在科技感十足的智能跑道上再续前辈风姿。只是今天的奔跑,更多是享受运动本身,输赢已不是目标。
这恰恰展现了新时代运动员的鲜明特质——体育是热爱,但不是全部。他拥有艺术特长、流利外语,奔跑于他而言,是家族情怀的延续,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代人的跑道从煤渣变为智能,跑鞋从铁钉升级为科技材质;三代人的体育信念从事业变为热爱,从单一变为多元。这种体育场景的升级、体育装备的迭代、体育精神的丰富,既是时代的馈赠,也是个体选择的自由。
但无论怎么变,不变的是向上的初心。陈立祥的“志气”、陈建国的“从容”、陈墨渊的“享受”,在不同时代语境下,共同诠释着体育精神的核心——超越自我。
陈家传承的故事并非孤例。李王晶尔一家两代的羽球情缘,陈镜开、陈满林和陈伟强叔侄的举重传承,刘小平、刘景扬母女的跑道接力......他们共同为新中国体育家族画卷,添上了浓墨一笔。
这些“体育世家”的存在,为专业技艺的传承提供了一条“捷径”,更让体育精神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通过言传身教代代延续。
或许,体育,无论是职业竞技,抑或日常生活,耳濡目染的家庭传承都是最好的启蒙和引领。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万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