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张瑜(受访者供图)
2025年11月15日,十五运会女篮成年组决赛终场哨响,广东女篮队员相拥而泣,替补席上的李嘉琳被队友们拉进欢庆的人潮,汗水与泪水混在一起,那句重复了无数遍的“太棒了”,成了她此刻最真挚的心声。这位来自深圳龙华的20岁姑娘,或许未曾想过,自己14年前在龙华中心小学篮球兴趣班拍起的第一下篮球,竟铺垫出一条从校园球场通向全运会冠军领奖台的道路。

李嘉琳(左5)在领奖台上。新华社发
启蒙
龙华校园里的“篮球种子”
“我的篮球启蒙,是从一年级那堂兴趣班选拔开始的。”回忆起与篮球的初遇,李嘉琳的语气里满是暖意。2011年9月1日,刚踏入龙华中心小学的她,被体育老师选中加入篮球兴趣班——这所深耕篮球特色20余年的百年名校(起源于1923年龙华乡下早禾坑村黄氏后人在其宗祠里创办的私塾),早已把篮球基因刻进了校园日常:班班有篮球队,年年办“校长挑战杯”,篮球校本课程成了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一、二年级的兴趣培养,让李嘉琳彻底爱上了篮球;三年级,她凭借出色的协调性入选校队,跟着六年级的姐姐们开始正式训练。“当时邵子洺、宋昔峰、刘海、张英辉、曹战阳老师总说,‘打球先学跑,基础扎得牢’。”尽教练们强调的基本功,成了她后来对抗伤病、驰骋赛场的底气。彼时的龙华中心小学,早已是深圳小学篮球界的“冠军摇篮”,男子、女子篮球队多次斩获深圳市小学组第一名,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正是这样的校园氛围,让一颗篮球种子在李嘉琳心中稳稳扎根。

赛后,李嘉琳与家人合影。
破茧
伤病与替补席上的“坚守哲学”
全运会夺冠,对李嘉琳而言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赛前,膝盖与脚踝的旧伤曾让她陷入焦虑:“能不能赶上比赛都是未知数,更别说夺冠了。”从16岁参加U19青年组全运会未能晋级决赛,到如今站上成人组最高领奖台,这位广东队最年轻的替补队员,用“坚持”写就了成长。
“我一直是跟着姐姐们打球的小队员。”李嘉琳笑着说。16岁打青年组全运会时,她是“学习者”;如今在成人组,她是替补席上的“守护者”——姐姐们需要休息时,她便带着“多顶1分钟是1分钟”的信念上场,把训练里的每一个动作落到实处。决赛对阵强敌四川队时,她和队友们达成共识:“不想结果,只做好每一个球。”这种专注,源自她初中时的一次“生死抉择”。
初中刚起步时,李嘉琳的膝盖查出骨裂,家人劝她放弃篮球。但深夜里,她反复想起在龙华中心小学第一次投进篮筐时的喜悦,“热爱这东西,藏不住”。最终,她带着伤病重返球场,也渐渐摸清了与伤病共处的方式:“训练前做好激活,结束后乖乖接受队医治疗,剩下的就靠自己扛。”如今,队里的医疗保障成了她的“后盾”,而那份从校园里就埋下的“不放弃”,则成了她对抗伤痛的“铠甲”。

李嘉琳在比赛中。
传承
百年名校的体育基因,照亮两代篮球人
李嘉琳的篮球路上,有两个“精神坐标”:一个是母校龙华中心小学,另一个是广东队的杨力维。“小学时就爱看篮球赛,杨力维姐姐在场上的样子,我记了好多年。”如今能和偶像并肩作战,李嘉琳坦言“像做梦一样”,而她自己,也成了龙华中心小学学弟学妹们的“新榜样”。
这所百年名校的篮球传承,远比想象中深厚。20余年来,从篮球校本课程到“校长挑战杯”,从兴趣班到校队,学校用“全员参与、梯队培养”的模式,让篮球不再是“特长生的专属”。李嘉琳的成长轨迹,正是学校“体教融合”理念的生动注脚。
“现在的体教融合比我们那时候好太多了。”谈及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李嘉琳眼神坚定,“如果你热爱篮球,就抱着一个信念坚持下去。我们队里的姐姐们,都是咬着牙过来的。”这份坚持,藏着她对母校的感恩:“龙华中心小学给我的不只是篮球技巧,更是‘热爱就别怕难’的勇气。”
平衡
清华学子与篮球运动员的“双重身份”
如今的李嘉琳,还有一个身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上午在课堂学习专业知识,下午奔赴校队训练,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她早已习惯。“我们是体育班,课程比普通生少一些,但也得好好学。”作为“体教融合”的受益者,她深知学业对运动员的意义:“知识是一辈子的财富。”
从龙华中心小学的校队队员,到广东青年队的“两头跑”少年,再到如今的全运冠军、清华学子,李嘉琳的每一步都踩在“热爱与坚持”的节点上。当被问及未来的目标,她没有豪言壮语,只说“先做好自己”:“这次全运会让我看到太多不足,姐姐们的临场经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都是我要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