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正在打造全方位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记者15日获悉的一组最新数据引人注目:深圳121家企业成立不到10年就成功上市,其中A股87家、港股34家。
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足、技术创新实力强,得益于硬实力与软环境的双重加持,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从创新创业迅速走向资本市场,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发展跃迁。
民营经济动能活跃,成长速度名列前茅
近年来,抓住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机遇叠加城市丰富的创新资源生态,深圳上市企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10月,深圳A股、港股上市公司(合并计算)约545家,美股单独上市企业约30家。其中,千亿级市值上市公司达21家,总市值突破25.85万亿元,中国平安、招商银行、腾讯控股、比亚迪、工业富联5家企业市值突破1万亿元。
从深圳庞大的上市军团结构来看,民企背景的企业无疑是主力军。数据显示,2024年,民营企业数量达262.3万户,占企业总量比重约97%。其中,A股上市民营企业286家,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民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6家、位居全国第一;民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独角兽企业分别有2.37万家和34家,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
从成长速度来看,深圳民营企业发展名列前茅。在深圳,一个初创型的民营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为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年限为13.35年,比全国速度快了1.05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要13.25年,比全国快了1.71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需7.65年和6.83年,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串串的数字,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深圳民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更是深圳卓越营商环境和高效企业服务的有力证明,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小树苗”成长壮大成为“参天大树”。
科技创新实力强劲,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
在深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重视研发投入、积累创新实力是无数深企在竞争中胜出的不二法门。
10月底,A股上市公司集体交出三季报答卷,其中,共有402家深圳上市公司披露的研发投入数据,合计研发投入达到1564.9亿元,相比去年增长12.3%。比亚迪、中兴通讯、立讯精密、工业富联和欣旺达分别为437.5亿元、178.1亿元、81.7亿元、76.1亿元和32.0亿元。
正是基于对于创新的重视,这些上市企业才得以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企业,在领跑全国市场的同时,走向世界深入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中。
当前,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越来越强,不问出身资历问技术、创新实力强劲的深圳上市公司拿到了通往资本市场大门的金钥匙。从深圳上市公司结构来看,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比重超50%,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上市资源持续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
今年6月完成上市的影石创新是上半年的明星IPO企业,这家2015年7月成立的企业是深圳“年轻”上市企业中的典型代表,“90”后的年轻创始人刘靖康将全景相机做到全球市占率全球第一,在收获用户好评的同时也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深入推进,创业板、科创板对于“硬科技”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强,技术实力优越的深圳初创企业迎来发展良机。
打造完整创新创业生态,形成大中小企业立体发展格局
庞大的“上市军团”源自于深圳经过长期培育形成的支持企业从初创到发展壮大的完整创新创业生态。近年来,深圳持续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市做强的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以及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现和壮大机制,强化对重点企业、龙头企业服务,加强潜力型初创新锐企业和有爆发潜质的中小微企业跟踪扶持。
深圳不断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多布局在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不久前,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市发展和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围绕深圳“20+8”产业战略要求,立足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提升深圳产业链活力与韧性的工作目标,制定1个发展目标和10项重点任务,到2027年底,辖区上市公司质量全面提升,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培育形成千亿级市值企业20家。
可以预期,深圳通过完善企业梯度培育,既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又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发展的舞台越来越大,通往资本市场的道路越拓越宽。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