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16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盛大举办,2025环境水务产业科技博览会作为高交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创赋能智水未来”为核心,深度聚焦水务数字化、生态化、国际化发展,汇聚行业顶尖资源与前沿技术,已成为推动环境水务产业升级的关键平台。

11月15日,在此行业盛会期间,深圳前海运通水务有限公司联合深圳环水集团光明区环境水务公司,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全媒体演播中心举行“深水灵眸”(浑水探测者1号)新产品发布会,众多水务领域资深专家、相关企业代表齐聚现场,共同见证高水位管道检测技术的全新突破。
发布会伊始,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给水排水》杂志社主编/社长张彬,深圳环水集团光明区环境水务公司总经理刘小东等行业专家就目前的行业方向和背景,以及行业需求与痛点进行深入解读。


谈及研发初衷,运通水务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9年,我们在一个地区目睹了一段不到1公里的满水主干管检测,整整耗费3天封堵降水,成本超过20万元。”更令人揪心的是,许多进出厂主干管、过河管因条件限制根本无法降水检测。“从那时起,我们就立志要打造一款‘无需降水、直接检测’的设备。”


这场始于现实痛点的技术攻坚,一走就是六年。
从2019年启动研发,到2022年“多声呐体系及水下智能机器人的满水管道检测技术”荣获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再到2024年在珠三角6城市完成574段管涵实地验证——六年间,团队迭代了5代机器人,更换3套传感器方案,最终打磨出这款划时代的产品。


发布会现场,运通水务产品技术负责人唐毅龙用更直观的数字概括了产品核心,即1大技术突破、2大工况适配、6大应用场景。
其中,技术方面“深水灵眸”搭载高清云台相机、双摄摄像头、断面声呐与前视声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水下感知系统。而管道声呐与前视声呐作为核心传感器,配合行业首创的满水管道多声呐综合检测方法,实现在浑水环境中对12种管道缺陷的精准识别。“传统视觉完全看不见,传统声呐看不清的技术困境,被我们彻底突破。”唐毅龙表示。

同时,通过创新的0浮力设计,“深水灵眸”实现了一键切换检测模式与设备姿态,既可作为水下“潜艇”搭载声呐作业,又能变身为水上“快艇”配合摄像头工作,大幅提升检测效率与适应性。

经过严格测试,深水灵眸凭借小巧体型、强大传感器与灵活运动能力,已广泛应用于管网、暗涵、河道、泵站、水库、湖泊等六大场景,实现缺陷检测、地形测绘、淤积检测、排口溯源等功能的“一机多用”,为水务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域检测解决方案。

发布会后举办的沙龙交流活动中,行业专家与核心技术团队围绕产品亮点、拓展场景与迭代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多位专家指出,深水灵眸的问世不仅解决了高水位管道检测的技术瓶颈,更将推动水务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我们始终坚信,水务人的使命是‘守护城市水管网’,深水灵眸不是炫技之作,而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让管网检测更高效、更经济,让天下没有难管的供排水管涵。”正如运通水务主要负责人在接受晶报记者等采访时表示,随着这款产品的正式发布上市,中国水务行业迎来高水位管道检测的“零降水”新时代,也为全球城市水务管理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读特&晶报记者 柯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