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向善,金融向实:Web3与AI融合浪潮下,金融创新如何兼顾效率与安全? ——专访高盈控股董事长、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吴超

11-14 10:52
摘要

近日,在“2025数字金融创新与未来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我们专访了长期深耕数字金融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资深研究者,高盈控股董事长、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吴超,聆听他对行业趋势的深度洞察。

【香港经济导报网讯】

高盈控股董事长、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吴超

当Web3的“去中介化”理念与传统金融的稳健体系碰撞,当AI算法深度介入RWA(真实世界资产)管理场景,金融行业正站在创新与风险的十字路口。如何打破体系壁垒实现互补,如何在技术层面真正实现点对点服务,如何界定技术与监管的责任边界,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近日,在“2025数字金融创新与未来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我们专访了长期深耕数字金融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资深研究者,高盈控股董事长、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吴超,聆听他对行业趋势的深度洞察。

谈及Web3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困境,吴超直言:“‘去中介化’的技术优势与传统金融的合规框架、信用基础存在天然张力,直接颠覆或全面替代都不现实,渐进式的协同互补才是破局之道。”在他看来,两者融合的关键在于“点对点”的双轮驱动模式。

以香港金管局的“合规链”平台和新加坡金管局的“监管沙盒2.0”为例,吴超指出通过区块链与AI技术的结合,监管机构既能实时监测Web3项目的运行动态,又能灵活调整监管参数,实现风险可控下的创新突破。而资产代币化则应遵循“从非核心到核心”的渐进路径,“先从房地产、私募股权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入手,这些资产对传统金融体系冲击小,却能通过Web3技术提升流转效率、降低参与门槛,让普通用户以小额资金参与此前难以触及的投资领域。”他补充道,随着技术成熟与监管完善,再逐步拓展至上市公司股票等核心资产,最终实现“去中介化”效率与传统金融安全性的有机统一。

在“AI+RWA”催生的资产管理新场景中,责任边界界定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当AI基于实时数据自主调整资产配置策略,算法偏差或极端市场波动可能引发的损失谁来承担?

“首先要明确法律责任的核心归属。”吴超强调,无论AI算法自主程度如何,金融机构作为服务提供方和监管合规主体,必须对决策结果承担最终责任,这一原则已在印度SEBI等监管机构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其次,算法透明度是保障责任追溯的关键,“金融机构需要向投资者和监管方披露算法的核心逻辑、数据来源和风险因子,不能让AI决策成为‘黑箱’。”

更重要的是建立“人机协同”的风控机制。吴超认为,AI应作为决策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要设定明确的阈值触发条件,当市场波动超出预设范围或算法出现异常信号时,必须自动暂停AI决策权限,由人类监管团队介入评估调整。”同时,监管科技的同步升级不可或缺,“利用AI技术构建实时监测系统,7×24小时扫描链上资产流动和算法运行状态,才能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置。”

展望未来,吴超表示,金融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让普通用户受益。“Web3与传统金融的融合,本质是用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AI与RWA的结合,核心是提升资产管理的精准度和安全性。”他坚信,只要守住合规底线、明确责任边界、坚持用户导向,技术创新与金融稳健就能实现平衡,“未来,普通用户或许能以更低成本享受跨境支付、多元化投资等服务,这才是金融生态融合的真正红利。”

在技术迭代与监管完善的双重推动下,Web3、AI与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在创新中防控风险,在协同中释放价值,将是全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