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华校园起步到十五运会夺金

张瑜
11-12 09:09
摘要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张瑜(受访者供图)

日前,在十五运会群众比赛轮滑项目决赛过桩项目的赛场上,当电子计时器定格在3.793秒时,李佳瑞攥紧了手中的轮滑鞋——这个成绩不仅打破了他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更让这位从深圳新华中学走出的2005年出生的少年,再度站上了全国最高领奖台。从六岁初次穿上轮滑鞋,到八岁半开启专业训练,再到如今代表云南队在十五运会夺金,李佳瑞的成长轨迹,恰是一部用“专注”与“坚持”写就的青春篇章。

李佳瑞赛后接受媒体采访。

3.793秒的突破

“第二回合最后一个出场时,看到所有人的速度都没我快,心里只剩一个念头——冲自己的最好成绩。”回忆起打破世界纪录的瞬间,李佳瑞的语气里仍带着赛场的兴奋。决赛面对强手环绕的局面,他的心态反而愈发坚定:“不要想太多,相信自己肯定比他们快。平时练得够认真,成绩就不会差。”

当冠军归属尘埃落定时,李佳瑞坦言“有点不敢相信”。“对手都太强了,当天能赢,是运气加状态好。”但这份“幸运”,实则藏在他日复一日的训练里——赛前集训时,他每天从早9点练到深夜9点,汗水浸透轮滑服是常态;假期更是清晨7点就踩着露水踏上训练场,热身、过桩、提速、调整动作,一天三练还常不定时加练,连每一个过桩的角度、重心的偏移都要反复抠细节;即便在新华中学读书时,学校40米的训练场上,总能看到他从课后练到黄昏的身影,桩与桩之间的距离,被他滑过了无数遍。“轮滑速度过桩对场地要求特别高,要够长够平整,深圳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是学校专门开放场地给我训练,帮我解决了最关键的难题。”

成长路上的双向奔赴

李佳瑞的轮滑之路,始终有温暖的力量相伴。六岁时,父亲牵着他第一次穿上轮滑鞋,帮他扶着腰稳住平衡,“那时候爸爸说‘喜欢就好好滑’,这句话我记到现在”;初一那年,他遇见了比自己大四岁的教练、同样毕业于新华中学的冯辉,这位亦师亦友的引路人,教给他的远不止过桩技巧。“师傅最常跟我说的是‘别盯着对手,盯紧自己的节奏’,他教我的是心态。”七年师徒情谊里,冯辉拼尽全力的模样深深影响着他:“那时候师傅要比赛还要兼顾学习,英语不熟就每天比完赛熬夜背单词,老师也帮他补课,她总说‘想做好一件事,就不能怕累’,这种韧劲让我明白,不管是轮滑还是其他事,都得沉下心来。”

而新华中学,更是他逐梦路上的“坚实后盾”。除了提供核心训练场地,老师们还把他的学业放在心上。因为频繁外出比赛,他常常落下课程,班主任会提前帮他整理好知识点笔记,语文老师利用午休帮他补文言文,数学老师专门为他画重点题型,“有一次比完赛回学校,已经是晚上八点多,班主任还在办公室等我,拿着课本一点点帮我梳理落下的课,那种被惦记的感觉,让我能毫无顾虑地专注训练。”他记得,有次临近比赛又赶上期中考试,老师特意帮他调整复习计划,“老师说:‘放心去比,回来我们一起补。’学校的包容和支持,让我能平衡好训练和学习。”

把热爱活成长久的事业

眼下,李佳瑞正全身心投入新加坡世界轮滑锦标赛的备战,每天的训练计划排得满满当当:清晨练体能,上午抠技术细节,下午模拟赛场对抗,晚上还要复盘训练视频调整动作。“希望能在国际赛场上滑出自己的最好水平,不辜负这么多年的训练。”

而赛场之外,他还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在深圳成立一家专业的轮滑培训公司。“想把自己这么多年滑过的路、总结的经验,还有师傅教我的心态技巧,传给更多喜欢轮滑的孩子。”他已经开始规划培训内容,不仅要教基础的滑行和过桩,还要告诉孩子们“怎么调整比赛时的紧张情绪”“怎么坚持把一件事做好”。“我想让他们知道,轮滑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成长方式,能教会人专注、坚持,还有就是积累不放弃的勇气。”

如今,这位从新华中学走出的冠军,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纯粹。“不管是轮滑也好,做其他事也好,专注加坚持就够了。”就像他当年在新华中学的训练场上那样,一步一个桩,稳稳地滑,踏踏实实地走。李佳瑞用16年的热爱证明:所谓梦想,就是把“想做”变成“坚持做”,把每一次重复,都变成靠近目标的一步。


(作者:张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