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听过“脊梁诗”吗?
近日,深圳作家李民绥的长篇叙事诗《叶郎》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这部作品不仅讲述了一段跨越时代的人生传奇,更承载着一项文学创新——李民绥在书中首创了全新诗体“脊梁诗”,为中国诗歌的百花园添了一抹独特亮色。

在形式与体量上均创下纪录
何为“脊梁诗”?它以词组或句子直竖于诗的正中间作为“脊梁”,根据表达需求选取脊梁处的文字或标点符号为中轴,左右字数对称组成诗句。这种诗体发源于嵌字诗,却实现了“脱胎换骨”的突破。当读到“天碧翔【雄】乐来回/矫健山【鹰】力翼挥”,目光掠过中轴的“雄鹰”二字,便能瞬间抓住诗句的灵魂,领会诗人暗藏的深意,让阅读多了一层“解码”的趣味。
“脊梁诗先有脊梁后有诗。”李民绥向记者解释创作逻辑,“脊梁能引导作者选词用韵、布局谋篇,顺着脊梁找意象、设意境、赋意义,往往能豁然开朗、左右逢源,彻底打开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在中国诗歌数千年的发展史上,每一次诗体的革新,都是诗人对语言边界的勇敢探索。李民绥的“脊梁诗”,正是这样一次新鲜且大胆的尝试。更令人惊叹的是,《叶郎》作为首部以“脊梁诗”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正文1080首诗的“脊梁”,还能进一步组合成270首诗。整部作品由此成为由1350首小诗构成、总计9720行、66960字的“最长汉语叙事诗”,在形式与体量上均创下纪录。

人生轨迹与时代同频共振
若说“脊梁诗”是《叶郎》的“形”,那主人公叶郎的人生便是作品的“魂”。这部长篇叙事诗堪称“诗歌体的小说”,从1948年南粤客家山村开篇,将叶郎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缠绕。他是将门之后,却生于忧患:饱尝母亲早逝、高考梦碎、恋爱受挫、人生波折之苦。但故事的基调并非绝望,而是在逆境中永不熄灭的向上之火。
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大地,叶郎抓住时代机遇南下深圳,在这片热土上摸爬滚打,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更动人的,是他功成名就后的选择——转身成为慈善家,反哺乡里、资助教育等,用行动诠释“达则兼济天下”的初心。
叶郎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个体的生命历程,与民族复兴的征程产生深刻共鸣。他的故事,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是一代人的心灵成长史,更是作者李民绥献给新时代的深情礼赞。
阅读《叶郎》,宛如开启一场沉浸式的时光之旅。你会为客家家族南迁的厚重根基而感慨,为叶郎与初恋无奈分手的抉择而唏嘘,为他狱中遇良师、绝处逢生的转折而庆幸,为他事业成功却痛失爱妻的遭遇而伤怀,最终又会被他晚年知行合一、善行天下的豁达深深打动。全书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饱满,用扎实的细节回答了“何为善事善人”“何以奋发有为”的人生命题。
对于文学爱好者,《叶郎》是一次突破诗歌形式边界的探索,为创作提供了新灵感、新路径;对于年长读者,它是一把打开记忆的钥匙,能带你重回往昔岁月,重温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对于年轻读者与学生,“脊梁诗”宛如文学版“数独”,既有趣味性,又能激发诗歌创作热情,更能通过叶郎的故事,读懂父辈如何在艰难中坚守、在时代浪潮中创造奇迹。
从首创“脊梁诗”的文学突破,到以叶郎故事映照时代的叙事深度,《叶郎》不仅是一部作品,更像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文学注脚——正如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李民绥也在诗歌领域走出了一条新路子。这部凝结着智慧与情怀的作品,既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新的篇章,也让更多人透过文字,看见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交织的动人力量,感受奋斗者身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光芒。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文 严文婷/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