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代足迹 传播特区强音——深圳新闻界庆祝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分享报告会侧记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郑铭
11-06 07:5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耕本地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当新闻实践走向纵深

11月5日,由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市新闻学会、市新闻人才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深圳新闻界庆祝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分享报告会在深圳特区报业大厦会堂举行。活动中,数位新闻工作者代表依次登台,分享了他们镜头背后、笔尖之下的动人故事。

记者以亲历者视角,分享新闻背后的动人故事。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何龙 摄

深入一线

让记录绽放时代温度

“唯有着眼于人,才能打动人心;只有落脚于人,故事才有生命。”首先分享的深圳广电集团记者林惠珊,讲述了第35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工人钢琴师》的创作历程。深广电《先行》栏目团队历时数月跟拍,捕捉主角“老易”住在工棚仍不放弃音乐梦想的执着,记录路人驻足鼓掌的动人场景,也见证着一位普通劳动者被大众关心尊重的温暖时刻。

这份对“人”的深刻关注与温情记录,不仅存在于个体的闪光故事里,也融汇于一座城市文化气质的成长脉络中。深圳报业集团记者刘莎莎以亲历者视角,分享了深圳文艺生态的蝶变之路,并以现象级深圳原创舞剧《咏春》的全球“出圈”为例,展现了深圳近年来原创文艺精品的“井喷”之势。刘莎莎说,新时代的报道必须与时俱进,从单一写稿转向全案策划、跨媒介传播,让“深圳文艺”为城市形象“上大分”。

“在今年的采访中,我深切感受到深圳以产业‘含新量’提升经济‘含金量’的发展轨迹。”新华社深圳支社副社长周科以国家通讯社的视野观察深圳,从经济数据到企业创新,从低空经济到综合改革试点,周科深刻感受到了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发展速度,强调记者作为时代“瞭望者”的责任与使命。

融合破壁

以创意绘就传播新图景

在媒体融合重塑传播生态的背景下,南方日报社深圳分社记者张光岩介绍了“湾区T台”这一创新品牌。该活动通过融合时装秀与科技发布会,让企业家和产品成为主角,实现了从“报道城市”到“融入城市”“服务城市”的跨越。南方日报探索出“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的路径,展现了省媒扎根深圳、服务大局的深度与情怀。

近年来,深圳各区融媒体中心异军突起,不仅传播形式多样,也在尽心尽力用“小切口”讲好“大故事”。福田区融媒网信中心记者杨程洁通过对作品《解结》的创作反思,讲述了自己对新闻报道工作的思考。她说,年轻团队有时会面临采访经验不足的问题,但在一次次“被问住”后,她认识到,只有深入了解采访对象和涉及领域,才能产出优秀作品。“媒体人必须从‘搬运工’转变为‘思考者’和‘挖掘者’。”

深耕本地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当新闻实践走向纵深,系统性的理论指引便成为助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智慧源泉。活动最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志安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内涵和实施路径》为题授课。

“融合并不是各种形态的叠加,而是不受技术限制以后,对媒体报道作品的最佳形式呈现。”张志安深刻指出,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绝非零敲碎打的局部调整,而是一场关乎前途命运的全局性重塑。他结合对全国多地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调研,系统阐释了变革的核心要素:必须以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推动内容生产与运营的一体化、传播矩阵的科学化、评价体系的数据化。在张志安看来,未来的媒体必须深耕本地,在“正能量、大流量、高质量”的辩证统一中,找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道,最终构建起影响广泛、服务社会、以新型主流媒体为枢纽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本次报告会,既是一次对过往奋斗的温暖回眸,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集体启航。深圳新闻工作者正以更坚实的脚步、更开放的视野,挺立时代潮头,记录伟大征程。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郑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