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张张崭新的城市名片,勾勒出一座科学城的崛起。
从杉川机器人整装待发,到欣旺达储能车驶出厂区;从亚启科技研发中试线高效运转,到创维光伏智能屋顶连片成网;从三一联光半导体设备智能启航,到三利谱新材料加速验证……这一处处跃动的生产场景,生动诠释光明科学城创新动能与制造活力。当越来越多企业选择扎根光明区,正是对光明区营商环境投下的信任票。
这份信任,源于看得见的服务与实打实的支撑。光明区深入开展“找市场、找空间、找人才、找资金”(以下简称“四找”),为企业发展的每一步提供坚实助力。
找市场链资源 助力企业拓销路
当企业市场验证周期被按下“加速键”,会发生什么?
在光明区,这个答案正变得清晰而具体: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可能只需要一场精准的对接会。
深圳市三利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利谱”)研发的新型偏光片材料,过去受限于下游企业对新材料验证周期长、试用门槛高等情况,进入市场往往需数月甚至数年。
光明区举办三利谱专场供需对接会,定向邀请近30家上下游企业参与。三利谱通过与产业链伙伴的面对面沟通,对接供需缺口,为新材料进入下游客户的验证流程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场“家门口”的供需对接,正是光明区推动产业链深度协同、助力企业拓展市场的生动缩影。
当供应链的距离近到只需一通电话、20分钟车程,又会发生什么?在光明区,创维光伏和科士达两家新能源企业紧邻布局,从一次“链接光明供需对接会”上相识,到如今随时“敲门”就能技术互商、订单直连,合作默契十足。
创维光伏副总裁兼供应链业务部总经理徐明秀表示:供需对接会让企业之间的沟通成本显著降低,合作信任度大大增强,“我们深切感受到光明区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生态。”
这种高效协同并非个例。2025年初,在“春明会”上,欣旺达电子与深能集团、创维光伏与中科奇驭等五组企业集中签约,累计金额超10亿元。今年以来,全区举办专项供需对接会30场,超600家企业参与,推动达成意向采购合作金额超50亿元,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找空间保载体 助力企业快落地
在光明区的杉川产业园,一台台崭新的扫地机器人刚刚下线,即被打包发往全球。作为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圳市杉川机器人有限公司用9年时间从初创公司成长为企业标杆。
高速增长的背后,也伴随着“成长的烦恼”——研发与生产分离、制造空间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进一步扩张的步伐。
面对这一困境,光明区迅速响应,将企业需求纳入“找空间”专项行动的重点清单。光明区深入调研企业对重型机械超精密加工场地的实际需求,协调多方资源,实地踏勘多个产业园区,最终帮助企业锁定约18万平方米的空间。通过整租模式,杉川机器人成功实现研发与制造一体化整合,解决了发展瓶颈。
在长达6个月、涉及6000人的搬迁过程中,光明区全程跟进服务,确保企业“边搬迁、边生产”,订单交付不受影响。企业负责人坦言:“搬迁期间遇到的各类问题,光明区都能第一时间协调解决,这种服务让我们能够安心发展。”
对深圳市亚启科技有限公司而言,空间保障同样来得快、配得准。为助力其总部迁址落地,光明区聚焦企业“研发+中试”对大面积、高净空、高负荷电力空间的迫切需求,迅速组建专项服务团队,全域梳理资源,两周内带企业实地考察12处场地,逐一对比层高、承重与电力配置,最终精准匹配8000平方米适配空间,高效破解研发用地难题。企业完成注册当年,即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实现“落地即升级”。
这一个个鲜活案例,正是光明区系统化推进“找空间”工作的生动缩影。2025年以来,全区已收集和对接80个空间需求项目,总面积超61.82万平方米,为79家企业匹配产业空间约60.82万平方米。
找人才优服务 助力企业强创新
光明有何特殊魅力?为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纷至沓来?答案还是在光明这座城市本身。
曾经的“光明农场”“光明三宝”已成为历史记忆。今天的光明,科学、生态、人文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光明“新三宝”。从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光明生命科学园,到耸入云天的光明科技金融大厦,再到独具匠心的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还有风光旖旎的光明虹桥公园……一张张崭新的城市名片,勾勒出一座科学城的崛起。
吸引企业与人才的,还有这片土地的“软实力”。近期,光明街道“天天甜”团队带着“光明大礼包”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把华强生态科技园、云智科园、美盈森大厦等的优质空间,连同晨光、孕贝、格力、雪阳等企业的岗位与机会,一并送到高校学子面前。这是光明区首次组织产业园区集体“出区招商”,也是“招商”与“招才”的一次精准融合,企业找人,青年找城,一拍即合。
人才落地,靠的是实招。今年以来,光明区已举办各类招聘活动51场,吸引1042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超5.2万个。从“春暖光明”到“追梦光明”,服务直通企业门口、岗位精准匹配需求。
如今,光明科学城已汇聚国内外院士近60名,高层次人才超3000人、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各类人才超18万人,源源不断地为辖区企业注入创新动能,推动企业发展升级。
找资金引活水 助力企业增动能
资金如血液,畅通则企业生,淤塞则发展滞。
2025年以来,光明区聚焦企业需求,举办融资对接会18场,组织证通电子、喜德盛、爱克莱特、万维磁传感、数联天下等企业与金融机构签约,累计授信超5亿元。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多年深耕的科技金融生态。2021年,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上线,实现企业备案、政策申报、补贴发放一站式服务。2023年,《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施行,明确强化金融支撑;同年出台《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若干措施》,为科技企业获取融资提供了政策保障。
目前,光明区已协同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包括率先设立科创母基金、AIC基金、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等一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战略性基金,落地合成生物、脑科学、超高清显示等“20+8”市政策性基金,基金管理规模约300亿元。
资本加速汇聚,优质资源持续导入。2025年7月,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在光明举行,全国创投协会联盟智库中心落户,为科技企业链接高端资源。9月,全国首批试点基金之一“首投”项目在光明科学城落地——深圳光明中瀛扶摇科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对区内上市公司震有科技,旗下核心研发子公司震有软件的投资决策,并签署投资协议,投资金额达5000万元。
金融精准滴灌,惠企服务直达一线。马田街道推动华鑫伟宏达成融资意向;新湖街道为诚捷智能装备协调2500万元授信;区发展和改革局联合财政局开展政府采购订单融资对接,企业凭“订单”获贷,实现“以单引资”。
从政策供给到服务落地,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响应,光明区以“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的服务理念,让企业“找”有所依、“找”有所成,让每一份信任终见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