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94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做客南山书房·弘毅阁,以“重回三国,‘曹操’带你品读《三国演义》”为主题,结合《三国演义》原著与史料文献,向现场读者拆解了他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立体解读,讲述了这部经典剧集拍摄时台前幕后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经典诞生路
“以这个身份在全国各地朗诵曹操的诗篇,少说也有上百场了。这么多年过去,这份认可让我既感动又忐忑。”因成功塑造“曹操”一角,鲍国安曾斩获第十五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主角、第十三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等大奖。活动伊始,年近八旬的他感慨万千,1994年《三国演义》播出后,鲍国安虽逐渐淡出影视拍摄,但围绕“曹操”的采访、演出邀约就没断过。言谈间,鲍国安流露出对艺术与历史的敬畏:“饰演曹操这一角色让我‘得利太多’,我总是提醒自己,是整个剧组的辛勤劳动成就了一个人。荣耀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回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电视剧的创作浪潮,鲍国安直言,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并非演技或技术无法复刻,而在于对原著的虔诚、对艺术的执着,国家的支持,以及剧组拧成一股绳的默契——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天时地利人和”。他特别提及,94版《三国演义》的筹备耗时四年,剧组启用五位导演分工执导不同篇章,各自发挥专长又相互补位;演员们则需提前三个月进驻剧组,一边接受马术、台词等专项训练,一边埋首研读史书与剧本。“大家当时都住集体宿舍,白天一起练功研读,晚上聊戏到深夜,情谊真挚纯粹。”
鲍国安回忆起当年的拍摄条件:一台摄影机要包揽全景、近景、特写,一场简单的戏往往要拍上好几个小时;灯光设备跟不上,可能拍到一半就突然“掉链子”了;夏天裹着三层盔甲拍戏,汗水顺着脊梁骨往下淌,衣服湿了换、换了湿,收工后累得直接蹲在地上喘气。但正是这种近乎“原始”的创作方式,在演员实打实的演绎和剧组的精雕细琢之下,反而成就了剧中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和厚重绵长的历史质感。“我演曹操时45岁,魏宗万老师演司马懿已经五六十岁了,但骑马冲锋、上阵厮杀的戏,我们都是亲自上阵,没人叫苦。”他还与观众分享了与拍戏伙伴——战马“花豹”的故事:两年拍摄时光里,这匹马与他朝夕相伴,曾在一场危险的“火戏”中奋力护卫他脱险。它死后,鲍国安还在涿州影视城的墓地前深深地哀悼过。

94版《三国演义》一经播出,便在海内外掀起一股三国文化热潮。鲍国安回忆起一次剧组赴泰国出席活动的经历:“主要演员表演结束后,现场观众瞬间沸腾了,他们围着我们,争相抚摸我们的戏服、脸庞,甚至连剧中的胡须都舍不得放过,就像真的见到了从历史里走出来的英雄。那一刻,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跨越国界的强大魅力。”
曹操的“多疑”是乱世生存智慧
在当代中国影视表演史上,鲍国安饰演的曹操无疑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经典形象。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一角,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大白脸奸臣”的刻板印象,将曹操塑造为兼具政治智慧与人性矛盾的立体化历史人物。
“此前,曹操就是戏剧舞台上符号化的反派代表。但我在拍摄前想,要是把曹操简单演成一个小丑式的恶人,既是对这个历史人物的亵渎,也是对观众智慧的不尊重。”鲍国安认为,曹操作为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的基本气质,是表演中绝对不能丢掉的,他反对将人物简单归类为“好人”或“坏人”,主张从“人性本质”出发,去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时代环境的影响。

鲍国安试图还原一个更具复杂性与真实感的曹操形象。通过对《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文本的对比研究,他发现,罗贯中笔下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经典台词,实则是后世添加的道德评判。在鲍国安看来,真正的表演,应该回归文本本身,尊重人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不是被某种先入为主的标签绑架。于是,他创造性地将曹操的“生性多疑”解释为一种“乱世生存策略”:“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曹操时刻处于被暗杀的危险中,这种环境催生了他过度戒备的心理机制。”鲍国安还引用了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从此杀死了睡眠”的经典意象,解读曹操的内心挣扎:“杀人者所承受的良知谴责,远比肉体惩罚更折磨人。早年的曹操,也曾是热血正义、敢怒敢言的志士,严惩权贵、图谋刺杀董卓。但逃亡途中误杀吕伯奢全家后,恐惧和孤独就成了他一辈子甩不掉的阴影。剧中曹操夜不能寐、头痛频发的设定,既是生理上的病症,更是他内心重压的外化表现。”
“到底该怎样演好曹操?”拍摄前,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鲍国安的脑海中。他去请教总导演王扶林,得到的回答简洁却有力:“别管外界怎么说,原著里曹操做了什么,你就去做什么。”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他找准了方向。“表演的本质,就是忠实于文本逻辑,而不是迎合观众的固有期待。”为此,鲍国安深入研读剧本,细致分析曹操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变化,还为角色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巡视式眼神”:剧中的曹操常常环顾四周,目光锐利而警觉。“沉浸在角色里太深,久而久之变成了下意识的习惯,连我儿子都跟我说:‘爸爸,你怎么老用这种眼神看我?’”

鲍国安强调,他所演绎的曹操,既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罗贯中笔下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形象。“随着时代发展,观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越来越多元、理性,不再局限于‘正统’与‘非正统’的二元对立,这是一种进步。”他特意强调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很多读者可能觉得,读《三国演义》就够了解三国了,但只有把它和《三国志》放在一起读,才能真正分清历史事实与文学创作的边界,两本书在叙事视角上的差异更为明显。”鲍国安呼吁创作者不能机械复制文本,而要深入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与心理动机,避免被“标签”所束缚,“多读书、读不同的书,才能对人物有更全面的理解,这不仅是演员的必修课,也是每个读者读懂历史、读懂文学的关键。”
据悉,本场活动是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出版集团主办、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深圳华夏星光影业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年光影致敬经典——“品鉴四大名著 感受阅读魅力”系列讲座之一。作为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的重点主题活动,该系列以四大名著相关影视作品为切入点,特别邀请曾出演四大名著电视剧的演员、参与创作的主创人员担任主讲嘉宾,通过原著解读、幕后分享、艺术赏析等多元化形式,为读者和观众挖掘更多阅读视角,带领大家领略四大名著的无穷韵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11月9日,国家一级导演、87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也将来深与观众一同“重返大观园”,分享《红楼梦》拍摄背后的故事与文学解读。
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