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穿行中寻找灵魂的栖居地——读游海新诗集《一路向南》

10-31 08:37
摘要

林小兵


诗人游海的新诗集《一路向南》甫一出版,便以其独特的生命叙事与精神深度引人瞩目。从经济窘迫的年轻退伍军人,到闯荡经济特区数十年、凭奋斗成就人生的行者,游海自身的经历本就是一部厚重的生命之书。他将诗集定名《一路向南》,绝非简单的标题标识,更是一种对生命姿态的象征性诠释——以地理空间的“向南”为线索,在时光流转中编织出一幅立体的精神地图。


《一路向南》 游海 著

在当代中国诗歌语境里,“向南”这一方向性选择,自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与生命隐喻。它既是人对温暖、光明与生长的本能趋近,也是对未知世界的主动探索。游海以诗为笔,让我们看见物理空间的位移背后,藏着的是一个灵魂不断寻找安顿之所的漫长旅程。


通览全书,“一路向南”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母题,其首要意涵,便是诗人对理想栖居地的永恒追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南”历来是吉祥、尊贵的方位象征。“坐北朝南”是生活空间的方向约定,“南面而王”则昭示着权力与光明的向度。而游海的“向南”,更叠印着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与出路探寻。《向南》一诗中,他写道:“这么多年/我依附一条海岸线/用积攒的耐心/沿海边,兀自泅渡”。海岸线成了穿越时空的隐喻,前进的步履与后退的风景形成张力,道尽追寻途中的精神蜕变;“我的名字与海有关/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浩瀚的海域终于/容纳下了一个小小的我”,这份人与自然的和解,不是浅白的总结,而是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沉思与真诚礼赞。


游海诗作最动人的力量,在于他能在移动的时空中,捕捉到时光流逝的细腻痕迹。《秋天的证词》里,“夜色以凄凉做诱饵/我跌落的野外长满了荒芜”,寥寥数语便将物理时间与心理感受的反差刻画得入木三分。诗人以季节变化为刻度,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切换旁观者与亲历者的身份,而这种移动的状态,恰恰为他提供了观照世界的最佳视角。“我要调制一份万能的药方/撒在五月的绿中。让绿治愈/生在这个季节,所有的痛”,四季风景流转,诗人的内心风景亦随之变迁。这种“边走、边看、边感”的书写,让他的诗歌既有对外部世界的细腻描摹,又有对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


在《一路向南》中,游海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行旅哲学。它融合了传统羁旅诗学的孤独质感,又注入了现代人的漂泊意识。他笔下的“南方”并非确定的终点,而是不断延展的精神想象空间。《一路向南》同名诗作中,“我一步步向南。每一寸都是远方/出淦河,忍住没回头。最空的/不是旷野。最轻的,也非尘埃”,此时的“向南”已超越方向本身,成为情感与记忆的最终皈依;“向南的路上,叠加在伤口的疼和痛/零星的孤独,无垠的辽阔/我把它们轻描淡写地倒进大海”,游海以个性化的书写,将自身奋斗史浓缩为一幅独特的生命画卷,让精神在行旅移动中实现真正的升华。


游海诗歌的独到之处,更在于他能将个人化体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性的人生感悟。《乡愁的形状》里,“像一枚思念的钉子/深深扎进我单薄的记忆/每天把父母的模样,反复擦拭/放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这种对私人情感的提炼,让诗歌跳出了私人日记式倾诉的局限,成为能与每一位读者产生共情的艺术媒介。他擅长在具象的行走场景中植入抽象的生命思考,让海水、树叶、虫鱼这些寻常物象,承载起沉甸甸的哲学重量。


在语言表达上,游海的诗简洁而富有张力,善用意象并置创造丰富的审美空间。《一路向南》中,既有“海岸线”“情侣路”“大王椰树”这类南方独有的地域符号,也有“狗尾巴草”“白雪”“落叶”等常见事物。这些意象的选择与运用,既是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现代解构,是都市生活的真实镜像,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细腻投射。这种语言的精准度与诗意的深远感,让《一路向南》既有瞬间震撼的冲击力,又有长久回味的余韵。


透过《一路向南》,游海为我们这个快进化时代提供了一种诗性的观照方式。在他的诗行间,我们看见的不只是一段向南的旅程,更是一个敏感灵魂在时光穿行中的内在体验与生命觉醒。这部诗集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个人经验的真实记录,更在于将这份经验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境遇的思考。当所有人都不得不在人生浪潮中漂泊移动时,游海的诗歌提醒我们:真正的抵达,从来不是某个地理坐标,而是在旅途当中找到灵魂的栖居之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