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在深圳举办,主题聚焦“特区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
论坛研讨深圳市关于现代化建设方面的目标定位、战略安排、具体方案等。从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角度,全面认识“深圳速度”的发展底蕴和新的前景。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图景中,深圳无疑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座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的城市,以其令人惊叹的发展步伐,不断定义并刷新着“速度”的维度与内涵。
国贸大厦:“深圳速度”的物质丰碑与精神奠基
回望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如同一声响彻云霄的春雷,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三天一层楼”的建设效率,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它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学上的突破,更是一个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这一速度的诞生,首先源于敢为天下先的制度创新。其次,它体现了技术与管理的高效协同。
更重要的是,“三天一层楼”凝聚了早期特区建设者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宝贵共识。
这种近乎执拗的效率追求,展现了深圳在起步阶段就具备的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机器人6S店:“深圳速度”在智能时代的迭代与升华
如果说国贸大厦代表了工业化浪潮下的“深圳速度”,那么,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的快速落地,则彰显了在智能化时代,“深圳速度”所实现的华丽转身与内涵升华。
这里的“快”,已不再仅仅是物理建设的速度,更是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市场应用与商业模式迭代的复合型速度。
从“三天一层楼”到“机器人6S店”,“深圳速度”的核心驱动力已从最初的“政策红利+要素投入”,升级为“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它展现的是深圳在数字经济时代,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大系统能力。
这种速度,是知识流动的速度、是技术转化的速度、是业态创新的速度,其复杂性和科技含量远非昔日可比。
深圳:以创造性思维和先行先试的勇气,迎接未来的战略机遇
南海之滨,改革热土,深圳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创造性思维和先行先试的勇气,迎接未来的战略机遇。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这场新征程中肩负着特殊使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论坛现场,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党委委员、教育长宫正认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到2035年,深圳要率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因此,深圳的规划就必然要具有前瞻性、探索性和引领示范性,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孙涛认为,深圳依托“双区”叠加优势,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上多层次探索。目前在建设一批“四链融合”重大平台:如河套深港合作区(侧重开放创新),光明科学城(侧重原始创新);深圳国家高新区(南山科技园)在约8%土地上创造了约30%的GDP。通过“创新推动+产业拉动+资金带动+人才发动”协同发力培育了合成生物、量子信息、脑科学、低空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如今,深圳正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将是重要增长极。深圳计划到2026年实现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智能终端产品产量突破1.5亿台,打造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终端产品。
低空经济是深圳着力打造的另一张新名片。根据规划,到2026年底深圳将建成全球低空经济总部研发中心、高端智造中心、全场景示范验证中心、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中心。计划建成低空起降点1200个以上,开通载人、载货飞行等各类低空商业航线1000条以上。
对此,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谢志岿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议构建都市圈产业链分工合作的现代产业体系,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建立“链长统筹+链主带动”的应急响应体系。二是统筹规划建设跨区域协同产业园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飞地经济”新模式,支持后发地区设立科创飞地。三是创新经济利益共享机制,在深莞惠三地间建立科学合理的GDP和税收分成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产业转移后的经济利益共享。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创新实践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陶文昭表示,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和人均GDP的不断提升,我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市场之一。
晶报记者 柯季 通讯员 郑蕴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