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发布物业行业首份碳中和报告,万科物业实践破解社区减碳难题

李果
10-29 22:11
摘要

清华大学发布物业行业首份碳中和报告,万科物业实践破解社区减碳难题

10 月 25 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 “2025 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绿色空间使用者” 案例交流学习活动,在深圳市福田区创智云中心举行。活动现场,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正式发布《中国物业行业碳中和战略与路径报告》,以万科物业标杆实践为样本,破解行业 “公区排放归属模糊”“减碳收益平衡难” 等核心困局,为 “双碳” 目标在基层社区落地提供可借鉴的范本。

报告重点聚焦物业行业减碳关键痛点,首推权责界定创新方案。此前,小区公区电梯、路灯等设施能耗归属模糊,成为物业推进减碳的主要障碍。万科物业通过签订《物业服务合同补充协议》,从法律层面明确对公共设施的 “运营控制权”,将公区碳排放正式纳入物业碳核算范围。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专家指出,该模式依据国际通用的 GHG Protocol 核算标准,为碳排放明确责任主体,既符合 ESG 披露要求,更扫清了减碳落地的制度障碍。目前,万科物业已构建 “智能降耗 - 循环利用 - 协同治理 - 生态固碳” 完整体系,在全国多社区形成实践样本,为制度推广积累实证经验。

上海金色榴乡园工作用房屋顶安装光伏板
技术创新成为社区减碳的核心驱动力。上海金色榴乡园作为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的中国物业行业首个案例,打造 “光伏 - 储能 - 灵石智慧微电网” 系统,实现能耗监测、电梯节能与微电网调控一体化,光伏发电可补充公区用电,2021-2023 年社区人均碳排放强度年降幅超 10%。万科物业研发的太阳钟照明系统,能根据不同城市日出日落精准调控开关灯时间,覆盖 2500 多个项目后,公共照明用电量平均下降 10.62%,年节电超 1 亿度,相当于减少 3.5 万吨标准煤燃烧。

深圳万科城太阳钟系统经纬时控感应装置模块

青岛万科玫瑰里社区有氧堆肥示范基地
在垃圾处理领域,“变废为宝” 模式广泛落地。深圳福田区梅林街道推行 “社区减碳・落叶堆肥之梅林模式”,采用 “三明治堆肥法” 和混合堆肥法,用落叶与厨余垃圾发酵产出有机肥;青岛城阳蝶城通过该方法年处理 80 吨有机垃圾,产出 17 吨有机肥,节省清运与肥料采购成本;北京西山庭院建立黑水虻处理站,每日 “消化” 500 公斤厨余垃圾,虫粪堆肥反哺绿化,年减碳超 114 吨。数据显示,经节能改造的社区,热岛强度平均降低 2.3℃,居民呼吸道疾病就诊率显著下降。

社区减碳·落叶堆肥之梅林模式(行动)现场
居民参与是社区减碳的重要支撑。万科物业打破 “单打独斗” 模式,构建 “政企民” 协同治理生态。青岛城阳蝶城的 “五社联动” 模式,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工组织设计方案、物业执行、居民志愿者组成 “红色小楼长”“妈妈团” 共建堆肥花园,85% 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此外,万科物业碳积分体系已链接 640 万家庭,部分社区开设 “二手市集” 促进闲置物品循环利用,“参与有奖励、减碳有收益” 的机制,让居民从 “旁观者” 转变为 “低碳合伙人”。
报告还为物业行业碳中和明确 “三步走” 路线图:2025-2030 年 “筑基精算”,实现公区分项计量全覆盖,明确各岗位控碳责任;2031-2040 年 “系统脱碳”,大规模推广光伏、储能等绿电设施,力争绿电占比超 40%;2041-2045 年 “净零引领”,推动 90% 社区实现运营期净零排放,社区微电网接入城市虚拟电厂并提供碳汇资源。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表示,未来物业将从 “小区管家” 转型为 “绿色生态运营商”,随着节能收益 ABS 融资、光伏 CCER 碳资产开发等金融工具介入,物业减碳正形成 “投入 - 收益 - 再投入” 良性循环,助力千万社区成为 “双碳” 落地的 “最小单元”。

晶报记者 李果(受访者供图)

(作者:李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