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头条:“深圳蓝”的文学地理与精神向|人文天地·新阅读

申霞艳
10-26 08:1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2009年,作家邓一光从湖北举家南迁深圳,这是作家本人重要的历史时刻,邓一光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新的文学故乡。彼时正是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的转型时期,“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鼓舞人心,人们齐心协力建构一种崭新的公民意识与现代城市文化。邓一光是个即时回应时代的作家。很快,《深圳蓝》《深圳细节》《深圳在北纬22°27'-22°52'》等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作品喷薄而出;华强北、市民中心、红树林、梧桐山等文学地理标志高频进入他的叙事天地。

《邓一光南方短小说(全7册)》 邓一光 著 花城出版社 2025年6月版

2019年,邓一光的鸿篇巨制《人,或所有的士兵》出版,在笔者看来,这个“十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深化了对战争与和平、文明与掠夺、人与国族等宏大命题的整体思考,同时呈现现代性叙事语境中的‘弱德之美’。文本在叙事形式、叙事空间和人物设置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探索,开放的叙事姿态带来视野的开放与价值的开放,极大提高了中国战争小说的叙事水准。”应该说2019年出版的长篇《人,或者所有的士兵》让邓一光完成了一次融合与超越:关于故乡与第二故乡,关于军旅作家与都市作家,关于深圳、东莞与香港的地理、当下与历史。

长篇小说写作深化了邓一光对这片土地前世今生的认知。巧合的是,这一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将被滘水河一度隔开的深港重述为一体,成为湾区叙事的时代想象。近期,花城出版社集中出版了邓一光的“南方短小说系列”(共七本),这是以虚构的方式形象地建构湾区的地方感,也是作家对大海及其蓝色生产力的深情礼赞。

《第一爆》收录的小说《猜猜云彩》《离开中英街需要注意什么》《花朵脸》《海阔天空》皆为近几年的新作,涉及商业、摄影、走水、做工程、科技等诸多行当,故事展开的具体空间、器物的贸易、人物的流动、观念的互动无不将深港二地紧密联系为一体。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在《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中谈道:“为了增强自我意识,需要将过去解放出来,并使之成为可以接近的事物。”邓一光从深港在地理、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同源性出发,重述他眼中的海洋文化传统及其转化,使“深圳蓝”具有开放性、对话性与辽阔感。

竹内好曾说:“历史并非空虚的时间形式。如果没有无数为了自我确立而进行殊死搏斗的瞬间,不仅会失掉自我,而且也将失掉历史。”邓一光非常自觉地将笔伸进历史腹地,以极大的热情歌唱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短篇《第一爆》炸开的不仅是蛇口的虎崖山,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革时代。小说以工地爆破工人(我、老胡、邹不三)的友谊为基础切入时代横截面的想象,经由叙事人“我”跌宕起伏的讲述,老胡的义气、精神风貌、创造性跃然纸上。“我们脚下站着的蛇口,是当年嫦娥丈夫射日的地方……神蛇掉在蛇口,变成九曲海湾……蛇五百年成蛟,蛟经千年成龙,龙过一千五百年成神龙,腾身上天,就是咱中华民族的样子。”“有时候我俩会去海边散步,看看她沧海桑田的家乡、我曾经战斗过的神蛇半岛,如今它是漂亮气派的现代化港口,站在五湾海边……”由此,我们见识一个民族的腾飞,是漫长的龙文化传统鼓舞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是无数普通劳动者的参与创造了现代中国。从“第一爆”短暂而剧烈的爆炸声中,邓一光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猜猜云彩》从叙事人“我”随手拍摄云彩保留生命记忆的小习惯入手,通过与不速之客王不空探讨摄影技艺开始,从自然的五色云彩导入历史的斑斓天空。以传统的北方视野来看,作为化外之地的岭南往往是贬官的去所,韩愈、苏东坡即是影响深远的案例。海路通航之后,全球视野随之打开,利玛窦就是从南海北上的。全球化时代,海洋的多重意义得以彰显。中国的近代化从沿海开始,“海上丝绸之路”滋养了南方务实、开放而敢闯的生存智慧。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说”亦启发作家们重新认识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关系。华夏大地不仅有共同的历史天空,也有不同的地理脉络,考古成果显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作家们为地域文化及其历史的独特兴趣找到了新的学术支点,由地方路径通达现代中国成为可能。这种去中心化的认知支持多样化的文学探索,新南方叙事正在成长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

持续十几年的深圳书写,让邓一光不断探寻湾区的文化根源。如果说源远流长的来自中原的客家文化堪称湾区文化的根,那么海洋带来的世界文化的交流荟萃是湾区文化的源。纵深的根与广博的源,共同滋生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湾区文化实践。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申霞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