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绘就的宏伟蓝图引领下,深圳正奋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路径。作为绿色城市发展的年度盛会,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持续发挥着国内乃至国际绿色发展的风向标作用。10月28日至29日,2025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将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举行,共绘绿色发展新图景。

论坛亮点抢先看:“AI+绿色”
本届论坛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以“AI赋能城市绿色发展”为主题,采用“1+6”模式,举办1场开幕式和6个板块共14场活动,聚焦“AI+新能源”、“AI+绿色建筑”、“AI+交通”、“AI+碳管理”等前沿议题,深入探讨AI如何深度赋能深圳绿色低碳发展,激活新动能,塑造智慧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开幕式将聚焦“AI+绿色”双核引擎,设置“重大发布-技术破壁-规则博弈-气候共建”四个环节。其中,战略发布环节将举行“2025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及“ESG实践先锋企业典型案例颁奖仪式”,重点推介一批融合AI技术的创新案例与典型实践,为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绿色实践“回头看”:26个“深圳方案”
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作为国家级国际平台,持续汇聚前沿智慧,推动形成了一批可落地、可复制的绿色低碳实践成果。自2022年起,论坛累计评选出26个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覆盖能源、建筑、工业、交通、金融、教育等领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圳方案”。以下为部分经典实践案例。
智慧建筑“会呼吸”,减碳技术引领未来
安托山总部大厦集成了全球约80%的减碳技术,并实现超20%的技术创新,如双层光伏幕墙技术等,为建筑领域的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提供了示范。
低碳城核心区未来大厦的外立面被光伏板与垂直森林巧妙覆盖,光储直柔供电系统实现建筑能源高效转换,为光储直柔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成功范式。

达实智能大厦让“碳中和”变得可视化、可体验。截至2025年4月,达实智能大厦已经连续四年实现了以整体建筑为单位的碳中和。
天健云途·创智中心则通过“能源驾驶舱”实现了园区用能的智能调控,成为全国产业园区绿色管理的示范样本,为产业园区的高效节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
产业升级与交通创新:构建绿色生产力新引擎
在产业升级方面,百旺信智算中心通过部署先进节能产品和技术,其年度节电量约为3924.48万kWh,相当于种植树木168.35万棵,展现了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中的巨大作用。
华润三九观澜基地近零碳园区绿电自用率达92.9%,并通过节能改造、AI智能系统等措施,三年实现区域碳排放总量下降41%,为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树立了榜样。
龙岗与南山能源生态园别出心裁,促进垃圾焚烧厂变身,让市民直观体验“变废为能”的神奇过程,提高了市民对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认识。
与水为邻,还绿于民。福田水质净化厂创新采用“双层半地下”结构,打造“屋内水厂、屋顶球场”的首创模式,屋顶建成7.6万平方米足球公园,实现“见缝插绿”和物尽其用。

在碳捕集领域,华润电力深汕公司建设的CCUS示范项目作为“捕碳高手”,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2万吨,并实现资源化利用,生产干冰及推动微藻固碳,真正做到点“碳”成“金”。
在交通领域,深圳同样亮点纷呈。深圳北站分布式光伏系统年均发电量约330万度,年均减碳量约1400吨,为城市交通提供了清洁可靠的能源支持。
印力海梁新能源汽车超充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的难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绿色金融与教育:让理念生根发芽
在2013年首届论坛上,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率先启动,中国第一笔碳市场交易达成,深圳绿交所始终走在创新的前列,它创下国内碳金融“七项第一”,流动率多年居全国首位,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同时,锦田小学与罗湖怡景幼儿园的“低碳课堂”则让“双碳”理念在孩子心中萌芽,通过孩子们的影响力延伸至家庭与社区,形成了良好的绿色教育氛围,让绿色理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生根发芽。
从“盆景”到“风景”:深圳交出亮眼低碳答卷
从会“发电”的建筑,到新能源汽车“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便捷体验;从绿色园区到低碳校园,26个示范基地共同绘就了深圳的低碳版图。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以示范基地为桥梁,将绿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把单个项目的“盆景”变成了全民共享的“风景”,向世界展示了深圳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和坚定决心。
自2013年创办以来,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吸引了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参与,成为展示我国落实“双碳”行动、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国际平台。自2015年开始,论坛致力于推动绿色技术落地,成就产业价值。今年,论坛将继续举办绿色低碳技术路演及项目配对会,打造技术、项目与资本的“绿色对接场”,为全球绿色产业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晶报记者 李海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