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艺术对话展开“天才的对决” 毕加索达利&周艺文特展暨现代西班牙绘画展开幕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梁瑛
10-22 19: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一场跨时空的东西方艺术对话

从毕加索的立体解构到达利的超现实梦境,从周艺文的线条哲学到“新文艺复兴”的全球实践,10月18日,“天才的对决——毕加索、达利&周艺文特展暨现代西班牙绘画展”在广州另一个美术馆开展。展览将毕加索、达利等20世纪西班牙艺术巨匠和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周艺文的作品并置,开启一场跨时空的东西方艺术对话。

展览由纽约美术协会主办,另一个美术馆承办,江哲策展,李辉武担任学术主持。展期将持续至2026年2月8日。

展览海报

本次展览聚焦20世纪西班牙艺术巨匠的经典之作,共展出83件真迹作品,它们均来自纽约美术协会官方珍藏,为观众呈现一场充满颠覆色彩的艺术盛宴,并展现西班牙艺术的独特风格与深厚文化内涵。其中,有乌贝达、贝内特、库洛斯等艺术家的作品62件,毕加索和达利两位艺术巨匠的作品21件,涵盖油画、雕塑、版画手稿、陶瓷等多个类型。

展览同时展出著名当代艺术家周艺文创作的《毕加索意象》《达利意象》《被困扰的哲学》等系列架上绘画作品,以及雕塑与装置作品《背负时间的达利》《开放的鸟笼》等。以“双大师同展+东方视角回应”的架构,实现中西艺术的对话,更以周艺文“新文艺复兴”理念为核心,打造跨媒介艺术共生场景。

艺术家周艺文在展览现场

展览毕加索板块以上世纪30年代油画《蓝眼睛的女人》为核心,作品以“金发缪斯”玛丽・德雷莎为模特,柔和曲线与明亮色调勾勒人物婉约气质,蓝色眼眸暗藏的情感张力被评价为“毕加索情感生活的镜像”。同期展出的陶瓷《严巴布》则展现其晚年工艺探索,红陶质地与釉下彩工艺结合,将立体主义符号注入传统媒介,与周艺文作品形成材质呼应。

现场展出毕加索真迹《蓝眼睛的女人》

达利板块的青铜雕塑《长颈鹿维纳斯》堪称超现实符号典范:以古希腊维纳斯为原型,修长鹿颈与女性躯体融合,胸前抽屉元素呼应弗洛伊德理论,内部微型钟表、羽毛等细节强化“记忆与欲望”主题。

达利青铜雕塑《长颈鹿维纳斯》

在此次展览中,周艺文以架上绘画与装置艺术为载体,实现对毕加索、达利的主动回应,亦是其“新文艺复兴”理念的视觉呈现。

周艺文是近年来在欧美引起较大关注的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他提出“新文艺复兴”当代艺术运动。“欧洲文艺复兴”及其之后的诸多元素,在周艺文的创作里成为一种历史材料,被重新处理、叠加或变形,使他们获得了新的身份-新的启蒙角色。《毕加索意象》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周艺文与毕加索进行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几何切面之间,白鸽立于混沌的形体之上,羽片浸染着宣纸温润的暖色,那些被拆解的轮廓在赭石与琥珀的调和中重新获得平衡,照见破碎与完整的辩证。作品在一个时空里重构了周艺文与毕加索的空间、色彩与线的关系。

周艺文架上绘画《毕加索意象》

《达利意象》是周艺文“新文艺复兴”当代艺术运动的代表作之一。达利手托白鸽的瞬间被凝固定格,背景不规则粗线肌理,白鸽作为自由的象征,指引观者在严谨笔法与荒诞构图的张力间,探寻超越文化的当代艺术思潮。周艺文重构了历史与当代的语境,蓝色的曲线既是历史的轨迹,又是当代的走向,白色的羽毛与鸽子是周艺文灵魂的符号。

周艺文架上绘画《达利意象》

《被困扰的哲学》系列是国际当代艺术家周艺文聚焦于线、色彩与情绪的新的艺术流派的代表作,他创造了源于生命体验的艺术哲学-线的哲学-生命的复调。其中既有热烈的隐喻,又有疯狂的想象。

架上绘画《被困扰的哲学》

《开放的鸟笼》则以解构主义手法颠覆传统装置形式:巨型鸟笼的金属框架被刻意“打开”,鸟笼外部与内部布满了白色鸽子,象征冲破束缚的渴望。周艺文通过材质对比,冷硬的金属与柔软的羽毛营造出静谧与热烈并存的美学张力‌。与毕加索1949年为巴黎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的《和平鸽》形成呼应,诠释现代艺术对“自由”的多元理解。

装置作品《开放的鸟笼》

周艺文雕塑与装置艺术作品《背负时间的达利》

“‘天才的对决’非力量较量,而是灵魂对话,其核心是激活艺术永恒生命力。”周艺文在展览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新文艺复兴”当代艺术运动的发起者,周艺文强调为全球当代艺术发展提供“东方方案”。周艺文认为,欧洲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典”为起点,最终实现了艺术的革新;而“新文艺复兴”当代艺术运动则以全球传统为资源,作为“活的材料”进行重构,用当代媒介重新表达。他提出,当代艺术的边界正在消融,绘画、雕塑、装置、数字艺术不应是孤立的门类,而应是“跨媒介共生的艺术生态”。他以本次展览的作品布局为例:架上绘画《毕加索意象》为装置艺术《开放的鸟笼》提供符号基础,架上绘画《达利意象》与雕塑装置艺术《背负时间的达利》形成维度互补,而《被困扰的哲学》系列则以“线”为媒介,串联起所有作品——这种“跨媒介共生”,正是“新文艺复兴”当代艺术对“艺术形态”的革新。

周艺文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

著名诗人、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周瑟瑟提出此次展览提供了“三个对话维度”:一是观念对话,周艺文的“新童话主义”与毕加索“立体主义”、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的对话;二是精神对话,周艺文的《开放的鸟笼》,以及白鸽、羽毛的精神意象与毕加索、达利对于平和与自由理念的对话;三是当代对话,周艺文的“新文艺复兴”当代艺术运动回应全球现实的对话。

周瑟瑟认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的觉醒,而‘新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的共生’。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控诉战争,达利的《记忆的永恒》反思时间,他们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承载了人文精神——这也是‘新文艺复兴’试图继承并发展的核心价值。”他强调:“‘新文艺复兴’运动为全球当代艺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不再强调‘西方中心’或‘东方崛起’,而是倡导‘多元共生’,这正是当下艺术界最需要的理念。”

(受访方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诗敏 二审 桂桐 三审 窦延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梁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