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22日讯(记者 何亚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近日,“笔尖上的旋律”再度回响在云浮实小的课堂,一场基于信任的续约、源于共鸣的深耕——音乐学科专场教研帮扶活动在此开展。省“粤派名师”戴智音乐学科工作坊、深圳市戴智名教师工作室、福田区戴智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团队应云浮市教育局诚挚邀请,二度踏上这片教育热土,开启为期一天的音乐学科教研帮扶之旅。

缘起:以美为盟,共启新程
上午8时,云浮市实验小学学术报告厅内热情洋溢、期待满满。云浮市教育局副局长欧少志、体卫艺科科长梁浩宇、美育专干梁庆慧老师,戴智名师及工作室团队核心成员郭建华、刘琴、潘沐蕾老师,以及云浮全市100多名小学音乐教师代表、美育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欧少志在开班致辞中说:“戴智老师团队的再次到来,不仅是送教,更是送信心、送方法、送陪伴。我们期待通过未来三年的深度合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云浮美育长出‘内生力’。”戴智动情回应:“第三次来到云浮,这里已成为我教育路上的‘第二故乡’。”他感谢云浮教育同仁的信任与支持,并承诺未来三年将倾注热忱,与云浮老师共研、共创、共享,让教学理念落地、核心素养生长,带来的是充满生命力的“种子”,期待在云浮土壤中长出独具特色的美育森林。

随后,梁浩宇与戴智共同签署为期三年的教育帮扶合作协议,欧少志为戴智颁发“云浮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及美育教学改革指导专家”聘书。
深耕:课堂寻美,各展风采
开班仪式后,精彩的课例展示环节拉开帷幕。刘琴执教《送别》,以SECG教学模式为主线,通过“激趣—探趣—创趣—得趣”四阶进阶,巧妙融合音乐、美术与语文学科。课堂上,她运用音钟探旋律,借拉环感节奏,AI生成诗意画面,实现“技术为美育赋能”的创新实践。一位观摩教师感叹:“原来音乐课可以如此跨学科,又如此打动人心。”


云浮市臻汇园小学青年教师郭洪宇带来的《报灯名》,以“钉钉子”游戏破解节奏难点。课堂上,他通过数板、念白、动作模仿等艺术形式,配以灯官帽子、胡子等扮相,让京剧课堂“活”了起来,展现了云浮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造力。

工作室主持人戴智名师执教的《黄土地的回响——翻身的日子》SECG教学模式示范课将活动推向高潮。从无声视频到有声视频的巧妙导入,戴智以精湛教学艺术点燃学生好奇火花。通过层层设问、分段欣赏,引导学生辨别管子、板胡音色,理解“对答”表现方式,重温民族管弦乐知识。整堂课如行云流水,学生在愉悦欣赏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建构了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创造”的清晰进阶路径。
问道:教研共生,启迪智慧
下午的活动在深度思辨中继续。两场紧扣教学实践、层层递进的专题讲座,为云浮教师打开了从“心动”到“行动”、从“经验”到“系统”的教学视野。

郭建华在《从“心动”到“行动”——任务驱动下课堂教学的唤醒与赋能》专题分享中,以上午三节课为例,阐述了“任务驱动”这座连接情感与能力的桥梁。他指出,巧妙的任务设计能让学生从被动听众转变为积极创造者,通过解析课例中的任务设计逻辑,展现如何将学生一时的“情感共鸣”转化为持续的“学习行动”,实现课堂从“唤醒”到“赋能”的跨越。

戴智在《走向素养进阶的课堂——任务驱动与SECG模式的音乐教学叙事》专题讲座中,系统阐释了SECG教学模式如何以“任务驱动”为引擎,构建从“感知”到“创造”的素养进阶路径。他提出,一堂好课应具备六大“基因序列”:清晰的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高远辽阔的情境、深度参与的活动、直达内心的评价和意蕴深长的小结。以《对花》为例,他生动展示了如何将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任务,通过“激趣、探趣、创趣、得趣”四阶路径,实现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深层转变。他富有哲理的结语“美育者不为评判而生,只为给梦想,插上更辽阔的翅膀”,引发了在场教师的深刻共鸣。
传承:书载初心,传递信念
活动的尾声是温暖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赠书仪式。戴智将团队孵化的科研成果——《基于SECG教学模式的中小学音乐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赠予云浮教育同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孙建平老师接过书籍时感慨:“这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分享,更是教育信念的传递。它提醒我们:美育,是一场需要专业支撑的‘深耕’。”

夕阳西下,一天的活动在掌声与思考中圆满落幕,而戴智工作室与云浮教育的深度合作刚刚启航。这不是一次单向的“输送”,而是一场双向的“点亮”;不是任务的完成,而是意义的开始。“笔尖上的旋律”再次响起,传递的不仅是方法与理念,更是一份扎根于信任、生长于共识的教育情谊。从深圳到云浮,从名师引领到在地生长,美育的纽带将两地教育者紧紧相连。

(本文由活动方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