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導報網訊】深圳街頭,“Teacher Michelle!”一聲清脆的呼喊,讓熙攘的石洲中路瞬間安靜下來。菲律賓友人Michelle(米雪)訝然回頭,只見一個已比她高出半頭的少年,正興奮地朝她揮手。這是10月17日晚,發生在深圳市南山區沙河街道石洲中路的動人一幕。對米雪而言,這條她曾生活了十年的街道,今晚既是與過去學生的重逢之旅,也是一個月前那個溫暖約定的兌現之日。

一個月前的約定,在這個秋夜變成了現實。9月17日,當Michelle添加了沙河國際化工作人員的微信後,她發出的第一條信息就充滿了難以抑制的激動。她寫道,作為一位曾經在石洲中路居住十年的外國居民,這條街承載了她太多的記憶。看到石洲中路食街得到推廣,她感到無比的開心。雖然因為學校搬遷,她不得不暫時搬離這裏,但她提出了一個發自內心的請求:“我希望成為你們的志願推介官,為石洲中路做推廣。”這個想法與沙河街道正在開展的“沙河國際志願推介官”系列活動不謀而合。工作人員還記得當時的情景:“Michelle的熱情打動了我們,我們立即約定,下一場在石洲中路的活動,一定邀請她來做推介。”
一個月後,這個約定在石洲中路實現了。Michelle帶著中外友人漫步在這條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滔滔不絕地介紹著每一個變化。“這是一家老店,現在還在開,說明生意很好,”她指著一家餐飲店說道,然後又指向另一處,“這家店是新開的,現在路面更幹淨了,還增加了充電樁,增設了電動車道。”
走在曾經的回家路上,米雪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歸屬感。“我原來就住在那個樓上,和同事合租,步行到學校就2分鐘。”她指向路邊的一棟住宅樓,聲音裏帶著懷念。
就在這短短不到300米的距離內,令人動容的巧合接連發生。米雪先後遇到了三撥學生,都是孩子們在人群中先認出了她。“Teacher Michelle!”的驚呼聲一次次在夜空中響起。時隔幾年不見,孩子們長高了,變化很大,加上晚上人多,米雪並沒能立即認出他們,但每一次認出後的相認都充滿了驚喜。
“作為一名老師,多年後還能被孩子們想念,是最幸福的事情,”米雪在活動間隙分享道,她的臉上洋溢著感動之情。
當晚的活動由沙河街道組織,邀請了多位國際友人再訪石洲中路,而Michelle擔任了特別向導。

團隊一行走訪了多家門店,圍繞雙語標識優化與國際吸引力提升進行了深入交流,並一同步入新疆餐廳體驗清真美食。

國際友人們親手制作多語廣告立牌,協助餐廳實現多語推廣,這些立牌當場被店家采納並展示出來。
從單純的街道改造到人文關懷的融入,石洲中路的變化成為沙河街道國際化街區建設的縮影。Michelle與這條街道的故事,展現了一個外籍居民對第二故鄉的情感紐帶,也體現了社區國際化建設中對個體記憶與歸屬感的重視。這次重回沙河,米雪不僅體驗了不同的餐廳美味,也見證了沙河的變化,更重溫了那些讓她選擇在這裏居住十年的溫情時刻。
夜色漸深,活動接近尾聲,但Michelle和石洲中路的故事還在繼續。正如她所說:“這不僅僅是一條街,這是我十年的家。無論我搬到哪裏,這裏永遠有我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