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步走出的“成長課”

10-16 19:44
摘要

【香港经济导报网讯】晨光初灑,巨大的橋墩輪廓在朝陽中投下長長的影子,架橋機平靜地坐落於橋上。我的師父高建清——一位元在工程一線幹了十多年的老工程師,走到了我身邊,他沒有多說,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走,我先帶你轉一圈。”

他帶我到中交三航局六公司福州機場第二高速公路項目的建設現場學習,一路指點那些臨時圍擋、消防設施、配電箱的防護,以及一條看似普通卻至關重要的秘密頻道。他語氣認真地說道:“現場千頭萬緒,但你記住,最重要的從來都是安全和品質。”我點頭回應,只覺得那兩個詞沉甸甸的,心裡還是蒙著一層薄霧。

真正的第一課,是從早班會開始的。

第二天天微亮,各協作隊伍的工人已經整齊站好。師父主持早班會,在清晰交底完當日的施工任務、技術要點與安全須知後,他沒急著散會,反倒從隊伍這頭走到那頭,目光穩穩地跟每一位工人對上。我有些不解,他這樣告訴我:“要學會從大家的眼睛裡看出東西,留意他們是否面露倦容、情緒低沉,或是身體存在不適。”他伸手指了指不遠處高聳的架橋機說道,在十幾米甚至幾十米進行高空作業,每一步都踩在“險”上 ,任何一絲疏忽都可能引發無法挽回的後果,哪怕是狀態差一點,哪怕只是分神一秒。

我看著師父嚴肅的側臉,又看向台下那些質樸而認真的工友,第一次感受到,“安全”兩個字從不只是冰冷的規定,是師父落在工友眼底的關切,是藏在每一次對視裡沉甸甸的責任。

早班會後的日常巡檢,師父再次教會了我如何將細緻做到極致。他會用手去嘗試晃動臨時護欄的立柱,檢查卡扣是否牢固;蹲下查看安全母線的絕緣層是否有破損;扶正每一個電纜線支架,防止人員絆倒。他對我說,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往往是安全隱患出現的起點,並同我分享安全事故典型案例,而其中大部分都是由這些被忽略的“小細節”引發的。

他的話音沉重,卻字字清晰,落進心底。後來他也常說,我們的工作表面上重複、瑣碎,甚至枯燥,但每一條規程的背後,往往沉澱著前人的教訓與代價。“咱站在這個崗位上,不僅要對自身負責,手裡攥著的可是工人們背後幾百個家庭的盼頭!”

下午的課程聚焦的是“品質”。

在橋樑架設現場,師父拿著圖紙和測量儀器,教我識別每一個關鍵控制點。在這裡,我學會了如何“借力”做到極致。師父指著支座墊石強調,這裡的施工必須嚴格依賴全站儀進行精密測量,不能僅憑目測,確保標高分毫不差。我也學到,小至一毫米的偏差,都可能使後續鋪裝找平的難度劇增,甚至會影響行車的平穩與安全。

陽光炙烤著現場,師父的額頭沁出汗珠,但眼神始終專注。在安裝支座環節中,他在箱梁安放後再次複測,仔細查看支座與墊石之間是否完全密貼、有沒有懸空,確保均勻承載。他叮囑道:“現場工人或許會抱怨我們太過較真影響了進度,但這份壓力咱必須承擔。品質不僅關乎企業品牌聲譽,更關係到未來數十年間每日通行於此的車輛與行人的安全。”

那一天,我跟在師父身後,走了不下兩萬步。汗水濕透了工裝,安全帽下的頭髮也被浸濕。但我卻絲毫感覺不到疲憊,內心反而被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感所充滿。我仔細核對著每一組資料,反復確認著每一個細節,因為我看到的已不再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而是未來在橋面上川流不息的車輛,承載的是一個個家庭的未來與希望。(林家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