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盲道变“险道”,管理缺位?市民诉宝安松岗田洋六路多种乱象:道路建好,管理掉队

10-22 09:18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居民们普遍认为,道路初期建设投入巨大,整体市容环境提升明显,但后续管理跟不上,让原本的“幸福路”变成了“闹心路”。


近日,晶报接连收到宝安区松岗街道辖区市民的热线反映:近段时间以来,松岗街道田洋六路疏于管理,人行道上乱停放的车辆挤占空间,盲道在施工中被忽视,多段被阻隔;管理下降,卫生条件变差。

附近居民纷纷吐槽:道路刚建成时幸福感满满,如今,随着管理的下降,出行安全隐患多,甚至有老鼠在马路上横穿,部分盲道的保护膜未撕,雨天湿滑易致摔倒。

这些细节描绘出一幅道路使用与管理脱节的画面:引发市民对城市基础设施“建好、用好、管好”的深度思考。道路建设本是为民造福的工程,但如果后续管理跟不上,反而会成为市民的“心病”。

晶报记者迅速就此展开实地调查,旨在推动问题解决,助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市民投诉——道路管理缺失,居民幸福感“断崖式”下滑

“路刚修好那会儿,我们全家晚上散步都觉得特别舒心,路面平整,环境干净,可现在呢?人行道被车堵得水泄不通,盲道成了摆设!更别提路面还有老鼠,大白天就在马路上跑。”家住宝安区松岗街道田洋六路附近的居民连女士,激动地倾诉着对田洋六路的不满。

▲市民在晶报投诉平台的部分留言留贴,质疑盲道不合理等安全隐患。

她的抱怨并非个例,连日来,本报热线部陆续接到多位市民反映:田洋六路作为一条全长约0.63千米的道路,在完成改造后初期曾大幅提升居民获得感,但近期管理力度明显减弱,问题频发。

市民投诉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盲道设计不合理,多处被变电箱、隔离桩等设施阻断,迫使盲人使用者多次绕行,部分盲道的保护薄膜尚未撕去,雨天湿滑,极易导致行人摔倒。

市民居民王先生笑着告诉记者:“不管是骑行,还是散步,您只要沿盲道出行,就一定会撞上变电箱,这哪是便民,简直是添堵!”

其次,人行道上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问题严重,上下班高峰期间,车辆拥堵加剧,行人被迫绕行机动车道,安全隐患突出。

居民李女士描述:“早上七八点,随着大家出行上班,人行道、盲道便成了停车场,电动车横七竖八地停着,我们走路都得侧身挤过去,有时候还和骑车人发生摩擦,吵起来是常事。”

第三,卫生条件恶化,垃圾清理不及时,导致老鼠横行。市民回忆,傍晚散步时,经常能看到老鼠等横穿人行道钻入草丛,“这可不是一次两次了。”

第四,最令居民匪夷所思的是盲道设计:在田洋六路最北侧尽头,盲道竟直接延伸至一家小卖部内部,让居民哭笑不得。“您要按这个走,非得撞进别人的店里不可,这设计太不靠谱了。”

这些投诉不仅反映了田洋六路的具体问题,更折射出城市管理中“重建设、轻维护”的普遍现象。

居民们普遍认为,道路初期建设投入巨大,整体市容环境提升明显,但后续管理跟不上,让原本的“幸福路”变成了“闹心路”。

实地走访——道路整体提升显著,但细节被诟病,拖累居民体验

为核实市民反映的情况,晶报记者于近日前往宝安区松岗街道田洋六路进行实地走访。

根据现场走访,田洋六路位于松岗街道核心区域,与东方大道相交,全长约0.63千米,虽不算长,却是辖区重要交通纽带。

附近工作和生活的居民介绍说:一方面,道路为南北走向,东西两侧密集分布着众多企业,许多市民每日经此上下班;另一方面,该路段作为进出五指耙水库的必经之路,承载着休闲出行等功能。

晶报记者沿线看到,随着道路完工,整体改造效果显著:路面宽阔平整,绿化带整齐,市容环境相较于附近的厂区有巨大提升。对此,不少居民坦言,改造初期确实让生活便利了许多。

然而,随着走访深入,特别是在附近居住市民的指引下,晶报记者发现市民投诉的问题基本属实,多个细节缺陷正逐渐侵蚀居民的获得感。

首先,盲道设计不合理成为最大诟病。在田洋六路南侧,记者在居民指引下观察到,多处盲道被变电箱、隔离桩等设施硬生生或变道,宛如“迷宫”。一段约100米长的盲道上,竟有三处被变电箱阻挡,或者是支撑树木的支撑架直接就落脚在盲道上,使用者若按此行走,极易撞上障碍物。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盲道的塑料保护膜仍未撕去,表面光滑,在阴雨天气下,行人走过时容易打滑。路过的居民心有余悸地说:“这保护膜本该施工后及时清理,现在却成了安全隐患。台风期间,自己就在此吃过亏。”

其次,人行道上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问题突出。晶报记者抵达时为上午10点多,人行道几乎被电动自行车“占领”,车辆随意停放,有的甚至堵住了盲道和主要通道。行人不得不穿梭于车缝中,或冒险走上机动车道。

一位骑电动车的市民小王解释:“附近停车位不足,大家图方便就停这了,但确实堵路。”这不仅加剧了拥堵,还增加了事故风险。居民反映,这类事件近期频发,管理缺失是主因。

第三,卫生死角问题令人担忧。在田洋六路南侧的一处变电箱附近,正当市民陪同晶报记者拍摄时,一只老鼠突然从变电箱后窜出,迅速横穿人行道,钻入角落,随后再返回。

身边的市民尴尬地摇头说:“随着道路管理下降,老鼠都成常客了。我们投诉过,但效果不大。”卫生条件差不仅影响市容,还可能传播疾病,居民们希望街道办能加强日常保洁。

第四,部分标识不清,给市民造成困惑。以装订在多个厂区门口的“非机动车停放处”为例:多数指引牌被装订在消防、排涝设备附近,市民按照指引,不仅无法整齐、方便摆放,即使摆放进来,还会阻碍其他设备的检查和正常使用。

第五,盲道设计“乌龙”事件让人啼笑皆非。在田洋六路最北侧尽头,靠近鑫鸿佳科技有限公司门口,记者看到一段盲道径直通向一家小卖部内部。

附近工人笑着告诉记者:“修路时可能没仔细测量,盲道就这么修进来了。这设计太滑稽了。这种低级错误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暴露了施工和监管的疏漏。”

第六,在田洋六路南侧第二处交叉口,电线和网络从空间横杆上脱落下来,直接挂在树上和落在地上。市民直呼,安全隐患就在眼前和脚下,很不安全。

整体来看,田洋六路的改造工程在宏观层面取得了成效,市容提升让居民初享红利,但细节管理的缺失正逐步抵消这些优势。

一位中途从工厂出来购买物品的上班族小赵感叹:“政府花大力气修路是好事,但如果管理掉队,那不就是白费功夫吗?我们希望街道办能听听民意,把路真正用好、管好。”

走访中,晶报记者还注意到,道路周边企业员工和居民对管理改进呼声高涨,居民建议:加强巡逻、完善设施设计,并建立反馈机制。这些细节问题若得不到解决,道路的长期价值将大打折扣。

本报将持续跟进——推动管理改进,助力田洋六路早日重现“幸福路”本色

针对田洋六路的问题,本报已于昨天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松岗街道办事处,试图就道路设计、施工及管理责任进行询问,并寻求施工单位和管理单位的回应。

但截至发稿时,尚未获得回复。

市民的关切不容忽视。田洋六路的乱象不仅是局部问题,更折射出城市治理中“建管脱节”的普遍挑战。

道路建设是基础,但后续的使用和维护同样关键。如果管理缺位,再好的基础设施也可能沦为“花瓶工程”。

本报全媒体平台将持续跟进此事,追踪街道办的整改进展,并适时引入专家观点,探讨城市道路管理的长效机制,助力道路“建好、用好、管好”三位一体,让田洋六路早日重现“幸福路”的本色,也让城市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市民如有进一步线索,可继续通过热线反馈,晶报将第一时间跟进。

编辑 阎建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