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黄国焕 通讯员 肖学忠 赵丽丹
“孩子们都在外打拼,多亏你们常来陪我唠嗑,这日子才有了盼头。”近日,马田街道的刘阿姨拉着志愿者的手感慨道。
这温情一幕的背后,是马田街道创新推行的“红黄蓝”三色分类管理机制在默默运转。该制度通过颜色标识让群众需求可视化,构建起精准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用细致入微的关怀勾勒出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红色预警”托底生命底线,为生存困难群体筑牢应急防线。针对无家可归、食物短缺等亟需救助的情况,马田街道启动紧急响应程序,优先提供临时住所、餐食供应等基础保障。目前,10个社区均配备临时救助站、避难场所等应急设施,形成覆盖全域的应急服务网络。无论寒潮突至,还是意外困境,“红色预警”机制总能第一时间启动,为群众撑起“保护伞”。
“黄色关注”点亮希望之光,专业力量为困境群体拨开迷雾。面对存在心理困扰或社会适应问题的服务对象,专业社工团队通过个案管理、团体辅导等方式持续介入。南庄社区居民刘某便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失业后又遭遇左腿骨折,双重打击让他一度丧失生活信心。社区双百社工在走访中发现其困境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全程协助申请救助金,通过耐心的情绪疏导和个案服务,最终帮助刘某走出阴霾。这样的案例在马田街道并非个例,“黄色关注”机制如一缕暖阳,为陷入困境的人们送去专业支持。
“蓝色常态”守护岁月静好,持续陪伴温暖特殊群体日常。针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需要长期关怀的群体,马田街道创新“民生服务格+社工+志愿者”模式,为每位服务对象建立“民生服务档案”,开展定期探访、生活协助等持续性服务。刘阿姨的心声正是对这项服务的生动注解——志愿者每周定期上门,陪老人聊天解闷、检查家中安全隐患,用常态化陪伴填补空巢老人的情感空缺,让特殊群体时刻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从红色的紧急托底到黄色的专业干预,再到蓝色的常态关怀,马田街道用色彩编码构建起社会服务的“温度计”,实现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据悉,马田街道将持续优化“颜色识别-资源调配-效果反馈”闭环链条,让每一个求助信号都能得到恰到好处的回应。这场以色彩为媒的服务创新,正在让社会治理的精度与民生温度同频共振,为构建更具幸福感的社区生活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