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达华与设计师合作将油画织进地毯里。
香港中环大馆F仓内,在一件件可穿着的艺术、一幅幅灵动的作品前,任达华乐此不疲地向前来观赏的观众介绍他的“宝贝们”。10月16日,《炫目·任达华》艺术展在此揭幕,这位从影48年的演员首次以跨界艺术家身份,向公众展示他近年创作的绘画与装置艺术。
“晶报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任达华。”身着简约白色衬衫的他站在画作前,眼神仍保持着如他描述的那般“童真”。展名“炫目”源自他对生命本源的思考:“炫目,就是眼睛。小朋友一出生的时候,你的世界是美好的。”
跨界实验:从银幕到画布的视觉对话
展厅中央,一幅幅以“炫目”为主题的作品构成视觉焦点。任达华穿梭在作品间,解释这种跨媒介实验的初衷:“小朋友一出生的时候,从他的眼睛中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目的是炫光产生希望。”这些笔触背后,是他对生命力的理解——把全世界的生命力通过画展呈现给大家。
与香港年轻设计师的合作,让平面画作跃然成为立体装置。指着一件由画作演变而成的服装,任达华眼中闪着光:“我每天都抱着很饥饿的心情去拍戏,很饥饿的心情去画画。”他特别提到与年轻创作者的碰撞:“他把我的作品变得那么立体、那么好看,这就是跨界的一种碰撞。”
这种饥饿感驱动着他在70岁的年纪依然在不断突破。被问到如何平衡演艺与艺术创作时,任达华坦言:“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画画,但因为工作的关系根本没有时间。最近这几年时间多了一点,我就重新再创作新的东西。”

《炫目·任达华》艺术展展厅。
地毯记忆:从冻疮童年到艺术疗愈
接受采访时,任达华身后一张巨大的地毯吸引了记者注意,这张地毯是任达华与设计师合作将油画织进地毯里,任达华道出背后的故事:“我是双鱼座,所以在这幅画里,我看到两条鱼在海底。”他的手指轻触地毯上流动的绿意,声音突然低沉:“我小时候家里面很穷,地板很凉,每到冬天脚上都会有冻疮。”
这段童年记忆成为创作源泉:“地毯放在地上,它默默地感受我坐下去的感觉,可以让我很平静地在地毯上休息几分钟,听听音乐。”他感谢太平地毯为此专门调配250多种原料,将画作转化为立体触感:“对我来说,这是一幅很重要的艺术作品。”
土地情结:从山东到东北的艺术寻根
前段时间,任达华回到山东老家“掰苞米”,并发了一段感言:“新秧已破黄金甲,更待满仓谢地恩”。被问到这与故土的情感联结时,他坦言对山东老家的土地怀有深厚情感:“黄土地也是我画画的一个灵感,对家乡的浓情是必须的。”
他计划将这种地域美学探索延续到明年的新展上:“我把东北的白桦树也画了出来。”在他看来,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美:“我们应该把每个地方的美创作成为一件作品、一门艺术。”
这种对土地的眷恋,或许解释了他作品中始终存在的温度。任达华的艺术实践本质上是一场寻根之旅,从香港到山东,再至东北,他用画笔重新丈量精神故乡的版图。
简单哲学:自律人生与永恒饥饿感
上午十点,任达华已经完成了他当日的运动计划,随即接受了晶报记者的专访。对于保养秘诀,他分享道:“坚持做运动,多喝水,我觉得简单就行。”关于每日运动时长,他笑着说:“我们在外面也好,在家里也好,你随时可以把一些日常生活的东西变成运动的工具。”
这种简单哲学延伸至饮食:“很自律,和你们在一起已经很甜了,世界很甜的,所以我不需要糖。”
当话题转向事业规划时,任达华坚决否定退休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退休’这两个字。”问及为何在如此年纪仍保持这般活力,他坦言与年轻人的互动是关键:“我身边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带给我无穷的力量、无穷的饥饿感和无穷的活力。”

任达华穿梭在作品间,向观众介绍他的绘画与装置艺术。
未来图景:永不落幕的人生舞台
展览中,几幅描绘未来文明的作品暗示着艺术家对前路的思考。任达华站在作品前,仿佛站在当下与未来的交汇点:“我会画些画,拍拍戏,再到世界各地去走一走,世界太大了,太美了。”
他强调“懂得欣赏别人”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要懂得去欣赏别人。”这种开放的心态,或许正是他永葆创作活力的秘诀。
艺术展将持续至10月22日,但任达华的艺术探索远未结束。正如他所说,人生没有退休二字,只有永恒的饥饿感与不断跨越的边界。在演员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之间,这位永不倦怠的创作者正用实践证明:生命的炫目,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始终保持初生婴儿般看待世界的清澈目光。
编辑 阎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