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发展?这场圆桌论坛给出深度思考

王宇
10-19 20:34
摘要

与会嘉宾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对话,为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化布局提供实践思路

10月19日下午,由深圳理工大学主办的第一届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圆桌论坛在该校举行。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大湾区大学校长田刚、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西湖大学副校长程建军、康复大学副校长姜宏、深圳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陈秋明等高校嘉宾出席会议,部分高校代表、社会公众近500人到场,超310万观众通过新华网、科学网、深圳卫视等平台线上观看直播。

本次论坛设置“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和“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两个主题分论坛,与会嘉宾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对话,为新型研究型大学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化布局提供实践思路。两场论坛节奏紧凑、讨论深入,参会高校代表结合各自实践分享经验、碰撞思路,形成多项共识。

在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上,樊建平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为培养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设立,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我国传统高校过去几十年培养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工程师队伍,助力国家40多年走完了西方200多年的发展道路。如今,我国正处于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时期,亟需攻坚高精尖技术战略高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设立新型研究型大学,不用出国,我们自己就能培养出这些人才,解决国家的发展问题。等我们去探索、实践、积累经验以后,还能给传统高校提供创新经验,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就可以持续地往前走。”

对此,王树国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应一种新的大学形态,催生教育变革。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不是再建一个“985”“211”或“双一流”,而是打造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未来产业需求的“第四代大学”,让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不是关系一个学校、一个地方的事,而是关系我们国家在这场新技术革命面前,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去引领未来。”

在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樊建平以深圳理工大学办学实践为切入点,提出国际化需“打通对话壁垒,聚焦人才联动”。“学校采取‘引才+育才’路径,一方面引进海外顶尖人才,另一方面推动本科生赴国外交流,建立‘学生-海外导师’长期联系模式。”

倪明选介绍道,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教学与学术会议均采用全英文模式,推动学生赴欧美交流,同时推出外国教授访问计划,每年邀请150名外国学生到校学习,提升本地学生英语水平。

程建军表示,西湖大学则通过外籍教授与国际本科生打造国际化氛围,人才多来自海外,为国家做人才增量。同时,他还建议新型研究型大学要打造优质生态,进一步吸引全球人才。

实际上,深圳早已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培养并输出了一批重要领军人才。在本届论坛上,多位校长就不约而同地分享了他们与深圳的深厚渊源。

王树国早在2002年就投身深圳高等教育建设,亲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建设深圳研究生院到深圳校区的发展历程;陈十一曾在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六年校长,其“鲶鱼效应”的办学实践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倪明选也曾在樊建平掌舵过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担任数字所所长——他们的职业轨迹充分印证了深圳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辐射全国、赋能整体的深远影响力。

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模式是在深入剖析自身特色、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条具有独特性、创新性与前瞻性的发展路径,是对传统大学建设思维的突破与超越。未来,深圳理工大学将持续推动校际协作,助力新型研究型大学在特色化、国际化道路上持续迈进,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论坛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男星主持,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由深圳理工大学教务长赵伟主持。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作者:王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