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全球创作者都在思考什么?瓦卡奖用一场国际对话给出答案

李海若
10-18 21:43
摘要

AI时代全球创作者都在思考什么?瓦卡奖用一场国际对话给出答案

10月17日至19日,由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与哔哩哔哩携手主办的第二届AI视觉创意大赛(瓦卡奖VACAT)在深圳龙岗区红立方公共艺术馆举行。

18 日,作为大赛核心配套活动的AI 视觉技术工作坊全天开讲,特邀国内外顶尖技术专家、知名艺术家及创意领军者齐聚一堂,深度拆解 AI 视觉技术的最新突破,解锁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应用场景。

AI 时代下,全球的创作者都在思考什么?在为期一天的 AI 视觉技术工作坊中,22 位来自全球前沿领域的分享嘉宾齐聚一堂,其中 9 位资深专家分别来自法国、荷兰、德国与韩国等国家,充分展现了本次活动高水准的国际化视野与多元交融的专业视角。

在人工智能重构创作边界的时代,瓦卡奖作为中国 AI 视觉创意领域的重要风向标,不仅搭建了技术展示与产业对接的平台,更成为思想碰撞与学术演进的重要场域。本次活动中,来自海内外的教育界、艺术界与产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深圳龙岗,从认知哲学、文化记忆、技术伦理与教育实践等多重维度,共同探讨 AI 与艺术融合的路径与未来。

国际化视野:中外思想碰撞,共探AI艺术未来

为期一天AI视觉技术工作坊汇聚了国内外顶尖艺术家、知名学者与资深策展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文化边界、融合多维视角的深度对话。

与会嘉宾涵盖高校教授、广告创意总监等多重身份,他们分别从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双重维度,深入剖析了AI视觉技术的最新突破,并分享了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与商业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与前瞻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奇点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冠军对此次瓦卡奖的国际化视野给予高度评价。“在AI时代,所有的创作都应该放在行星尺度上去思考和交流。”吴冠军表示,“上午来自德国、巴西等不同国家的学者都在探讨中国正在发生的精彩实践,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必须具备全球视野。AI的介入打破了语言障碍,这种全方位融入AI、促进国际互动的形式,正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来自德国的Felipe Franco作为评委和分享嘉宾参与瓦卡奖。身为多次荣获纽约ADC、红点、IF、戛纳狮子奖和金铅笔广告奖的创意总监,他在分享中提出了深刻见解:“我们坚信,AI与艺术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生的创造性伙伴。艺术家需要在与机器协作中坚守人格、真实性与远见,市场也应更珍视创意背后'人'的价值。当我们把AI重新定义为服务想象力的'新调色板',而非单纯的效率工具时,它便有望成为最具人性的创作媒介。”

在AI视觉技术工作坊中,一场国际化交流打破了地域界限,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AI艺术实践得以相互借鉴;其次,通过跨文化对话,促进了AI艺术理论框架的多元化构建;最后,在全球顶尖专家的思想碰撞中,为AI艺术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更多可能性。正如吴冠军教授所言,这种国际化的交流合作,正是推动AI艺术向更广阔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

专家学者齐聚:共探AI时代艺术与教育的融合路径

首次来到瓦卡奖现场,同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圣玺形容这一经历为一场“进化”。范圣玺指出,瓦卡奖在数字艺术领域已建立起重要影响力,参与此类活动是“与更广泛设计群体交流、吸收新知识、推动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范圣玺的研究聚焦于设计行为学与认知学,他认为,这两者的底层逻辑正是AI与设计融合所需的核心。在《AI与认知行为学》的主题分享中,范圣玺强调设计的价值在于“让技术所带来的现实更亲切、温暖、可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构建智能时代的设计范式,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在教学方式上,范圣玺指出,随着AIGC等工具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教师的角色正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进行结构化整合”的引导者。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型呼应了多位教育与实践领域专家的共识。

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任、英国国际电影节集团执行董事长赵伯祚此次带来《从文化图像学到技术图像学》的主题分享。他以妈祖壁画为案例,阐释AIGC不仅是制造视觉幻象,更是在“延续与重构文化记忆”。赵伯祚连续两年参与瓦卡奖,今年他深度参与策划其中一个单元,推动其向更“学术化”方向发展。他认为,当前AI图像生成已走过三年,海量产出中真正称得上“艺术作品”的仍不多见。为此,他和团队提出12条创作路径与6大主题单元,希望从理论与方法上为创作者提供系统支持。

赵伯祚进一步指出,瓦卡奖作为国内少数由政府强力支持的AI艺术赛事与平台,已超越普通活动范畴,成为推动创作者、艺术家与创业者汇聚交流的“发动机”。他期望该奖项未来能发展成为每年一度的行业盛会,推动学术、艺术与产业的多维对接。

同济大学AI与艺术创研中心实践导师、“实践编程”创始人罗霄作为瓦卡奖连续两年的“老朋友”,深切感受到今年“观众专业水准、作品质量与厂商参与度均有大幅提升”。他在《从算法式生成到存在论生成》演讲中,探讨了艺术家与技术之间从“规则性”走向“流动性”的关系转变。

关于AI对教学的影响,罗霄指出,去年之前教学仍严重依赖开源模型,受限于硬件、算力与部署难度;而今年商业模型的成熟让学生“打开浏览器即可使用”,极大降低了技术门槛。课程结构也随之调整,形成“商业模型与开源模型适当配比,并结合建筑、设计、工科等专业需求针对性优化”的新模式。他强烈鼓励学生参与瓦卡奖这类赛事,认为“有目标的竞赛参与能有效提升创作规范与成长效率”。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SAIFS)创院院长、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邵怡蕾带来了主题为《重新聚焦》的分享。邵怡蕾持续关注AIGC领域,特别是AI从“技术命题”向“思想命题”的转变。她指出,中国已涌现出一批运用AI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当前关键任务是从“技法提升”迈向“思想与人文素养的培育”。她开设的“AIGC的理论挑战与实践”课程强调思想、审美与技术的三元融合,教学成果显著——学生作品在一学期内已可达国际赛事水平。她认为,整个AI教学流程必须贯穿“理论、实践与思考的融合”。

来自杭州的小红书博主“小魔女可可”作为品牌IP插画师与AIGC创作者,也对本届瓦卡奖给予高度评价。她感受到深圳作为“设计之都”的独特氛围——不同于北京、上海、杭州以技术或模型为焦点,深圳更注重AI在创意与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出更强的跨界思维与哲学深度。她自2022年底开始接触AI,当时技术尚不成熟,多用于灵感激发;而近两年来,AI已深度融入其工作流程,占品牌设计与UI设计比重的70%–80%,她常用工具包括Midjourney、Runway、Pika等。此次参会,她不仅结识众多同行,也期待未来能直接参与瓦卡赛事,她认为其在组织形式、内容深度与规模方面均具借鉴价值。

在瓦卡奖AI视觉技术工作坊的现场,这些多元声音共同勾勒出当前AI艺术生态的丰富轮廓。他们传递出一个共识:AI不是艺术的替代者,而是激发创造、重构语言、延续文化的协同力量。

今年的瓦卡奖以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正尝试推动一场关乎技术、人文与教育的深层对话。未来,这一平台或许将继续催化更多跨界合作,见证AI艺术超越技术层面、拥抱人文深度的新阶段。

晶报记者 李海若

(作者:李海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