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智领未来: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开启海洋产业新征程

许国玺
10-16 21:37
摘要

1016日,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福州开幕。本次大会吸引了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企业参展,汇聚了世界航海装备领域的众多精英,成为展示航海装备前沿成果、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国际平台。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福建省省长赵龙主持开幕大会。

朱永新在致辞中强调,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航海装备作为联通世界、驶向深蓝的关键工具,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对于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乃至全球海洋经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周祖翼在讲话中提到,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去年10月,习近平主席深入福建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调研,强调要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今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委第6次会议上再次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福建作为海洋大省,海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55万亿元,水产品总产量924.7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三。今年上半年,福建海洋经济继续向新向优发展,各项关键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本届大会以福海扬帆 绿动领航为年度主题,旨在全方位展示世界航海装备发展的前沿成果与重大成就,围绕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经贸对接与成果转化,搭建起一个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携手把握未来发展的机遇。

中国航海装备制造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主论坛环节,多位权威专家和部委原负责人深入剖析了中国乃至全球航海装备产业的发展态势、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出路。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明确指出,中国航海装备制造业正处在从规模扩张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他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受限,船舶设计软件国产化率低,高端传感器、深海机器人等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二是高端产品配套竞争力不足,如LNG船和豪华游轮的核心配套本土化率偏低;三是产能结构性问题突出,中低端船舶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四是绿色转型面临诸多技术与非技术瓶颈,阻碍了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五是国际标准话语权不足,在国际海事组织(IMO)等机构的规则制定中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技部原副部长吴忠泽持相似观点,他认为中国航海装备产业正站在由的历史关口。他进一步指出,产业面临着基础材料与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绿色技术成本高企、全球品牌影响力不够等短板。特别是在大型LNG运输船、豪华邮轮等高端船舶和高可靠性发动机、先进导航控制系统等核心子系统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技术代差。在智能化系统集成、新能源动力商业化、深远海装备自主化等战略制高点上,能否取得突破并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破局与前瞻:系统性的发展建议

面对挑战,两位专家都提出了系统性的发展建议,为中国航海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

苏波副主任提出了五大建议:

强化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船舶设计软件、高端传感器、低温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建立揭榜挂帅机制。设定明确目标,到2030年,将船舶配套国产化率由目前的40%提升至70%以上,显著提升关键设备自主保障能力。同时,加快氨燃料发动机、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研发,建设5个以上国家级检测认证中心,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智能制造推广应用,推进智能船舶规模化商用,建设一批智能航运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深远海风电安装船、大型海上浮式能源平台等新型装备,目标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深远海开发产业链,提升产业高端化水平。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完善氢、氨、甲醇等替代燃料的供应链体系,建设超过50个绿色港口示范工程项目。明确时间表,到2027年,使新建船舶中新能源动力占比超过40%,沿海港口岸电使用率达到100%,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深化国际合作与标准引领:加强与欧洲、东南亚国家在绿色航运、智能港口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丝路海运等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积极扩大绿色船舶、智能港口技术的出口,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在IMO等国际组织中的规则制定话语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设立航海装备产业基金,对绿色船舶、高端海工装备的研发给予精准支持。建立和完善船舶交易、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平台,有效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与风险,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吴忠泽副部长则强调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他提出,必须构建起促进两者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引导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向航海装备产业高效集聚,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加快发展航海装备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具体建议包括: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布局建设国家级海洋领域研发与测试平台,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能力。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的机制,充分发挥其龙头牵引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支持它们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向其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共同体,面向产业真实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新技术新装备汇聚,勾勒海洋经济新未来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展馆内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琳琅满目,凝聚起海洋向力量,展现了航海装备产业的蓬勃活力。从深远海大国重器奋斗者号、未来号、探索三号,到海上基建顶梁柱天鲲号海电运维701”多功能运维母船、海电运维801”海上作业平台,再到不断刷新国内外纪录的深海作业机器人、无人船艇、水上飞机等,一系列黑科技产品如同大海中一座座航标塔,指引着海洋经济前进的方向。

据悉,本届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福建省共对接签约项目172项、总投资超2000亿元,其中集中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991.5亿元,包括海上福州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五洋新建大型LNG运输加注船、双瑞复材海洋新能源装备研发及测试线、东山县蓝色粮仓建设、华膜海水处理设备及膜产品制造、华腾海上新能源储能装备智能制造、海图水下机器人及智能化电动化乡镇船舶建设、明阳智能海工装备制造综合开发等,海洋新兴产业导向突出、企业主体实力雄厚、项目投资预期较好。

(作者:许国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