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家庭醫學評審評價研究中心成立

10-16 20:24
摘要

深圳市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家庭醫學評審評價研究中心成立

    在成功推動中國醫院評審標準與國際接軌之後,深圳又將標準化建設的重點投向基層醫療領域,開啟了構建國際水準家庭醫學服務認證體系的標誌性步伐。

    10月15日,深圳市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家庭醫學評審評價研究中心(TheGBAFamilyMedicineAccreditation&ResearchCenter(Shenzhen),簡稱“評審評價中心”)在深圳前海國際人才港掛牌成立。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深圳市醫保局、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寶安區人民政府、寶安區衛生健康局等相關部門領導,以及來自粵港澳三地的醫療界、保險界代表共同出席並見證成立活動。

    據了解,該評審評價中心是由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寶安區中心醫院與香港大灣區醫療集團聯合發起成立的非營利性第三方社會組織,依託粵港澳三地醫療資源深度融合與商業健康保險支付創新優勢,結合前海作為國家改革開放戰略平台和深港規則銜接樞紐的有利條件,積極對接國際權威醫學標準組織,構建符合國際規範、廣受認可的家庭醫學服務認證體系。未來將以家庭醫學為核心、價值醫療為驅動,為大灣區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具有國際水準的專業認證服務,持續推動區域醫療服務標準化與國際化。

    從“健康守門人”邁向國際標準

    家庭醫生是深圳市民的“健康守門人”。2009年,深圳依託社區健康服務機構開展家庭醫生服務。市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全市簽約家庭醫生服務的居民已達760萬人,簽約覆蓋率43%。同時,5453個家庭醫生團隊為簽約居民提供服務,家庭醫生成為越來越多深圳人信賴的健康“老友記”。

    與此同時,深圳“15分鐘社康圈”基本形成,社康機構達970家,平均每2萬人擁有1家社康。截至2024年,全市社康年診療量占全市門診總量的38.7%。

    社康與家庭醫生服務已成為深圳“特產”。在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構建兼具區域特色與國際水準的家庭醫學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已成為提升基層醫療能力的破題之要。因此,建立標準化評審機制,以驅動服務同質化與持續改進,正是引領基層醫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據介紹,評審評價中心將立足深圳、輻射大灣區,致力於研究和制定區域家庭醫學服務評審標準,探索家庭醫生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推動基層社康機構、專科診所及健康管理機構等實現服務體系化、規範化建設,促進粵港澳三地家庭醫學交流與合作,探索及推廣醫療與保險協同機制。

    評審評價中心理事傅鑒蘇表示,該中心將聯合政府、醫療機構與保險企業,共同打造覆蓋培訓、評審、支付和數字化管理的閉環體系,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加專業、可信任、可負擔的健康服務。同時,研究中心也將助力商業保險與基層醫療協同發展,實現“評審標準+支付機制”的良性互動。

    該中心共有9名理事,含有6名香港籍,這也是首次有香港籍居民在深圳民非機構中擔任理事。

    打造家庭醫學質量管理“灣區樣本”

    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周麗萍表示,近年來,深圳整合型醫療衛生體系正突顯效果,分級診療也越來越有序,堅實的社康網絡基礎為基層醫療國際化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從高級家庭醫生培訓、診室建設到服務標準制定均已形成體系化模式。評審評價中心的成立,將為深圳乃至大灣區家庭醫學的標準化評審提供科學依據,並加強區域間標準銜接與制度互通,推動形成“政府主導、行業協同、社會參與”的多層次醫療服務體系,努力打造中國家庭醫學質量管理的“灣區樣本”。

    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域,深圳市寶安區前往大灣區9個城市的路程均為一小時。作為深圳人口和面積最大的區域,寶安也輸出了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實踐經驗,全區社康機構診療量1100萬,占全區診療量52%。同時,構建“深港跨境醫療聯合體”,骨折患者一小時內已可轉診到香港醫院,而在香港出院的腦梗患者,也可順利轉入寶安區醫療機構進行康復訓練。

    寶安區副區長李宏濤表示,寶安區領先一步,主動引入國外先進的診療理念與服務標準,開展面向港澳商保居民的直付試點、病歷共享、跨境轉運等工作。因此,寶安區牽頭成立評審評價中心,未來在省、市衛健部門指導下,將聚焦“基層醫療標準化+跨境服務一體化”,制定與國際接軌的家庭醫學評審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好前海跨境醫療創新合作政策,將寶安打造為港澳居民北上問診首選目的地,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消費大融合。

    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平台,前海在深港合作醫療領域承擔着制度創新與規則銜接的重要使命。評審評價中心落戶前海,將充分利用該區域的政策、人才與國際交流優勢,推動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家庭醫學評審體系,促進粵港澳醫療服務規則協同與互認。

    前海管理局副局長文娉表示,評審評價中心的成立,不僅為前海在醫療標準建設與跨境合作方面提供了全新實踐載體,更為粵港澳大灣區內醫療與保險、科研與教育的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未來,前海將全方位支持評審評價中心在標準制定、項目試點、人才培養等方面先行先試,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灣區家庭醫學標準高地”,為健康灣區建設注入更多“前海力量”。此外,前海目前正積極探索兩地保險創新合作,推動跨境保險匯兌便利化試點業務擴大規模,為合法持有香港保單的大灣區居民提供理賠續費等售後服務;持續優化港澳保險與內地醫院結算服務;加快在前海設立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服務中心。

    探索“國際金融+醫療”創新模式

    在主題交流環節,專家代表圍繞“深港澳跨境醫療、保險及養老產業如何共生發展”展開深入交流。在交流會上,深圳市衛健委就公立醫院與基層機構在港澳居民服務、醫聯體協作等方面的資源與實踐作了介紹;深圳市醫保研究院就深圳醫保體系規則進行了說明;前海管理局就前海金融優勢、前海跨境醫療數據突破等進行了分享;醫院及保險界代表圍繞“如何破解費用支付壁壘”“家庭醫生如何賦能健康險發展”“商業保險與醫保如何互補銜接”等議題展開了坦誠討論,為後續政策與實踐對接提供了多方視角。

    評審評價中心成立後,將推動系列具體工作:一是組建標準研發、認證評估、學術研究與國際合作四大專業委員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家庭醫學服務評審評價標準》的國際認證和推廣,建設面向國際的家庭醫學標準研究與培訓平台。二是積極對接國際權威組織,探索與國際標準的互認路徑,推動評審成果的行業認可與跨區域流通。三是發揮“標準研發與發布、認證與評估服務、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行業交流與合作”四大職能,促進區域間資源共享與制度互認。四是依託粵港澳醫療體系的比較優勢,推動跨境醫療服務、保險直付及價值醫療模式的深度融合。

    未來,在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評審評價中心聯動各醫療機構和學術團體作,探索“國際金融+醫療”的創新模式,持續優化家庭醫生評審標準和評價體系,推動形成“標準共建、結果互認、持續改進”的工作機制。同時,更對接國際標準,為粵港澳大灣區醫療服務接軌國際規則鋪設通道,助力打造與國際一流灣區相匹配的基層醫療體系。(記者 林麗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