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砚山:小豆角变身“金豆子”,特色种植绘就共富新图景

香港經濟導報 胡兆锋;通讯员;王思入 李文雄
10-14 13:27
摘要

【香港经济导报网讯】

金秋时节的滇南砚山,天高云淡,硕果盈枝。在盘龙乡一片50亩的无筋豆种植基地里,目光所及,尽是生机勃勃的绿意。郁郁葱葱的藤蔓沿着整齐的支架攀爬向上,形成一道道绿色的屏障,藤蔓之间,一串串修长饱满、翠绿欲滴的无筋豆挂满枝头,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田间地头,工人们正穿梭忙碌,他们眼疾手快,动作娴熟地采摘、分拣、装袋,欢声笑语与丰收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乡村丰收画卷。这看似普通的豆角,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子”,更是砚山县以特色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品质优良,市场青睐,“绿宝贝”成增收新引擎

走进基地,采摘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人们不仅是简单的劳作,更扮演着“品质筛选师”的角色,他们根据豆角的大小、成熟度和品相,精心挑选出最优质的精品无筋豆,确保每一批运出的产品都能达到市场的高标准。

“我们种植的这个无筋豆品种,和本地的传统四季豆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纤维少,口感特别嫩脆,几乎没有渣,非常适合做凉拌菜,很受市场欢迎。”基地种植户胡敏景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脸上洋溢着喜悦。他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今年这50亩地的产量预计能达到5060吨,当前的市场收购价稳定在每斤一块五到两元之间,效益非常可观。”这小小的无筋豆,正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稳定的市场价格,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强劲新引擎。

技术赋能,精准服务,为产业腾飞插上翅膀

好收成的背后,离不开现代农科技术的强力支撑。盘龙乡无筋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并非仅仅依靠传统的种植经验。盘龙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主动聚焦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组织农技专家常态化“下沉”到田间地头,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

从无筋豆的科学栽培、水肥管理,到中耕培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农技人员为农户提供了全周期、精细化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我们通过提供精准的技术服务,有效破解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目标是帮助大家既增产又提质,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筑牢坚实的技术基础。”盘龙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何燕飞介绍道。这种“零距离”的技术服务,不仅提升了种植的科技含量,也极大地增强了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和能力。

巧念“土地经”,创新模式实现“一地多收”

除了技术赋能,盘龙乡在种植模式的创新探索上也下足了功夫,巧妙念活了“土地经”。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基地创新采用了“瓜豆套种”的“一年两茬”高效种植模式。

“我们采用的是‘年后种西瓜、瓜后种豆’的轮作模式,”种植户胡敏景详细解释道,“这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两收’,有效保障了种植收益的稳定性。”这种科学的轮作安排,让土地全年无闲时,实现了时空和效益的最大化。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集约化的特色种植模式,在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胡敏景表示:“我们基地每年的人工采摘、田间管理等工作,可带动当地用工量达到800010000人次,有效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实现了土地增效与群众就业增收的双重效益。”特色产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的重要渠道。

展望未来:深耕产业谋发展,乡村振兴绘新卷

从田埂间人见人爱的“绿宝贝”,到实实在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豆豆”,砚山县盘龙乡无筋豆产业的美丽蝶变,正是“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富民兴村的鲜活注脚。它清晰地表明,找准路子、科学管理、创新模式,就能让有限的土地资源释放出无限的增值潜能。

展望未来,砚山县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然绘就。当地政府表示,将继续锚定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持续深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用足用好各项产业帮扶政策与力量。盘龙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何燕飞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倡导特色种植发展,引导更多农户广泛参与。同时,持续优化服务保障,重点解决种植户在销路拓展与技术支持方面的核心需求,助力这项惠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让更多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相信,随着更多像无筋豆这样的特色产业“金豆豆”在砚山的沃土上扎根、壮大,必将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更为澎湃而持久的动力,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共同富裕壮丽图景,在广袤的田野上徐徐铺展,愈发清晰。

(作者:胡兆锋;通讯员;王思入 李文雄)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