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龚琳娜新书深圳首发 “做自己,才不忐忑”

晶报记者 余梓宏/文 受访者供图
10-14 08:12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活动现场,龚琳娜为读者一一签售。

10月11日晚,龚琳娜携新书《做自己 不忐忑》亮相深圳“湾区之眼”湾剧场,在全国新书首发中心举办新书首发暨读者见面会。现场上百名读者、粉丝齐聚,聆听龚琳娜讲述从40岁到50岁的“中年觉醒”历程,感受她如何从事业瓶颈、婚姻变迁的“灵魂暗夜”中走出,以音乐为炬,活出自我的坚定力量。

▲龚琳娜在新书首发现场与观众互动。

从“忐忑”困境中走出

“因为《忐忑》你们认识了我,可这首歌火了之后,我才真正懂了什么是‘忐忑’。”见面会上,龚琳娜的开场白带着自嘲,却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她回忆,2010年《忐忑》爆红后,无数邀约接踵而至,但外界对她的期待始终停留在“神曲复制”——有人建议她推出《忐忑2》《忐忑3》,可在她看来,艺术创作从无重复的可能。随着热度消退,演出机会锐减,坚持“带乐队现场真唱、唱新歌”的她,逐渐陷入艺术瓶颈。

▲龚琳娜携新书亮相“湾区之眼”。

“我到底该迎合市场,还是坚持原创?”就在这份迷茫中,一场突发疾病给了她沉重一击。某天行走时,她双腿突然发麻倒地,此后整整三个月卧床不起,连坐起、站立都成了奢望。“最初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在无助中度过,直到有天我开始用‘放大镜’听音乐。”龚琳娜说,她反复循环邓丽君、刘欢等歌手的作品,拆解邓丽君“像剪刀剪开般”的断音技巧,分析刘欢“前后贯通”的唱腔逻辑,不同歌手的艺术表达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她的思路。

当身体终于能支撑坐姿时,她坐在家里的地板上,抱着麦克风开始录音,将研究出的唱腔技巧分类归纳,意外走出一条音乐教学的新路径。“我像小孩学走路一样,重新练习站立、行走,40岁那年,我才真正学会‘如何用身体表达音乐’。”康复后,她坚持每天打太极拳强健体魄,这份对身体的感知,也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埋下伏笔。

转机在2015年悄然降临——美国纽约艺术中心向她发出演唱会邀约。站在异国舞台上,她突然明白:真正的艺术从不受限于地域与风格。此后,她毅然离开北京,带着家人定居云南大理,在山水间寻找创作灵感,开启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创作,刘禹锡的《秋词》、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成了她的演唱素材。“在大理,我每天跟着节气唱歌,连呼吸都变得通透。”

“有些关系只能体面告别”

“就在艺术之路重新开阔时,那个与我并肩20年的灵魂伴侣,走着走着就丢了。”谈及婚姻,龚琳娜的声音有些哽咽,但眼神始终坚定。她坦言,与前夫曾是艺术上的最佳搭档、生活中的亲密爱人,可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在创作理念、生活方式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我用了好几年时间努力挽回,直到他说‘不会再回来’,我才明白,有些关系只能体面告别。”

2024年10月11日,龚琳娜在德国办理了离婚手续。不同于多数人对分手的逃避,她特意在德国举办了一场“告别感恩派对”,邀请当年参加过两人婚礼的邻居、好友到场。“婚礼是仪式,分手也该有场郑重的再见。”派对上,前夫弹起两人相识时的巴伐利亚琴,她则唱起对方为她写的第一首歌,“我们都哭了,可没有爱情的婚姻,再勉强也走不下去”。

让她倍感温暖的是两个儿子的理解。20岁的大儿子在派对现场紧握她的手说“妈妈加油”;因上学未能到场的小儿子,发来短信写道:“妈妈谢谢你,没有让我们站在中间做选择,你真棒!”龚琳娜红着眼眶说:“那段时间最难的不是离婚本身,而是怕伤害孩子。可孩子的话让我知道,坦诚比隐瞒更重要,做真实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她还分享了与父母的和解故事。当年为追求音乐梦想,她辞去体制内工作,与持反对意见的父母陷入十年“零沟通”。直到看到她在艺术上的坚持与成就,母亲主动学唱《忐忑》,用一句“女儿,我会唱你的歌了”化解了所有隔阂。而当婚姻出现问题时,一向内向的父亲在饭桌上失声痛哭,让她突然醒悟:“无论我走多远,七八十岁的父母永远在身后等着我。”如今,她常抽时间陪伴父母,学着“不顶嘴、不期待、不说服”,在陪伴中修复亲情。

把生活之痛唱出力量

“每天进步一点点,无论多苦,都能选择快乐。”这是龚琳娜十年间总结出的生活哲学,而她的“进步”,藏在每一次勇敢的跨界尝试里。2022年,她站上《说唱听我的》舞台,成为节目里唯一的“中年歌手”。“网上有人说‘龚琳娜一把年纪还来玩说唱,太尴尬了’,可我偏要在歌里把这些质疑‘怼’回去。”她笑着说,说唱的“真实感”让她着迷,三个月的比赛中,她将对音乐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态度融入作品,最终一举夺冠。

2023年《乘风破浪的姐姐》舞台上,她与日本歌手美依礼芽合作周杰伦的《花海》,排练期间,恰好收到前夫“爱情枯萎”的告知。“我每天练一次哭一次,眼泪都快把乐谱打湿了。”可她从未想过放弃,反而将所有情绪注入演唱——当“原来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的歌词响起时,她眼底的泪光与细腻的唱腔,让这个舞台成为节目最爆款的表演之一。“那些没白流的眼泪,最终都成了作品里的生命力。”

三年疫情期间,两个儿子因在国外无法回国,她整整三年没能与孩子见面。每到母亲节,她都会陷入“是否是合格母亲”的自责。为排解情绪,她开始钻研古琴与古代文学,东汉才女蔡文姬的故事让她豁然开朗。“蔡文姬在匈奴生活12年,为了家国大业,不得不与两个孩子分离,她写《胡笳十八拍》化解心结,那句‘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点醒了我。”此后,她又挑战声乐套曲《苏武牧羊》——这部20多年前为歌手李娜量身定制、因李娜出家而尘封的作品,在她的演绎下重焕生机。“唱完‘苏武’,我终于明白:真正的强大,是不再依赖别人的认可,只做自己热爱的事。”

这些年,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在新疆用维吾尔语唱民歌,回贵州榕江与儿时伙伴唱侗族《唱外婆》,今年还第一次踏上西藏拉萨的土地采风。“走在田间地头,和彝族、苗族、藏族的小朋友一起唱歌,我才发现,音乐是共通的语言。”她现场演唱了在云南楚雄采风时创作的《等迷路的人听》,清澈悠扬的歌声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

爱情是“两棵树并肩” 做自己是“生命的过程”

“您怎么熬过婚姻的纠结期?”“经历过失败的爱情,您现在如何定义它?”互动环节中,读者们的提问直抵人心,龚琳娜的回答依旧坦诚。面对“如何放下过去”的疑问,她分享了自己的“治愈秘诀”:“写作是最好的方式——把情绪写下来,过段时间再看,会发现当时的纠结其实很幼稚。同时,一定要走出去尝试新事物,别把自己困在情绪里。”

谈及对爱情的新认知,她表示依旧相信爱情,爱情本质不一定就是天长地久,但它仍然是美好的事情。她用“树与藤”作比:“我和前夫的爱,是树缠藤、藤缠树的依赖,可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棵树并肩成长,彼此有空间,又能共同抵御风雨。未来如果遇到新的感情,我不会再重复过去的模式。”

对于当下流行的“做自己”口号,龚琳娜有自己的理解:“大学毕业拿到第一份工资时,我第一次有‘做自己’的感觉,因为能经济独立;结婚生子后,为家庭付出时,我以为‘自己’消失了;直到50岁我才明白,做自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责任与选择,接纳每个阶段的自己,就是最好的成长。”

活动现场,龚琳娜为读者一一签售。她坦言,这本书耗时五年写成,像记日记一样记录下每天的思考与感悟,“完成它的那一刻,我终于不再复盘过去,而是真正放下了”。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余梓宏/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