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4届艾特奖(Idea-Tops)吸引了全球75个国家的设计师参与,收到7026件参赛作品,这一数字创下了该奖项的历史新高。从一个区域性设计奖项到跻身国际四大设计奖项之列,艾特奖用十五年时间完成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身份转变。
国际四大设计奖是目前全球设计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体系,它们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与设计价值观。近年来,随着中国设计力量的崛起,全球设计格局发生演变,形成了以德国iF设计奖、红点奖、美国IDEA奖与中国艾特奖为核心的“新四大体系”。其中,作为唯一由中国主导的国际奖项,艾特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设计、中国创造的重要窗口。
从深圳出发,登上全球设计舞台
15年前,艾特奖在深圳诞生。如今,艾特奖已发展成为全球设计界的重要力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月这样评价道:“艾特奖的意义超越了奖项本身,它代表着中国设计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追随国际潮流到引领世界风向的重要转变。”
梳理艾特奖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到其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同频共振。
过去十年,中国快速增长的设计市场需求,为艾特奖提供了庞大的参与基础和关注度,也为艾特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同时,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为设计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从电子产品到家居用品,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规划,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设计实验场和应用市场之一。
被誉为中国的“设计之都”的深圳,凭借创新氛围和开放环境,为艾特奖的国际化运作提供了理想平台。深圳一直高度重视创意设计产业,先后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从资金、场地、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支持艾特奖打造成为世界级设计奖项。
同时,香港的设计国际化优势、澳门的文化融合特色、珠三角的制造基础,通过艾特奖这一平台实现了有效整合。每年在大湾区各城市轮流举办的设计论坛、展览和颁奖活动,使得这一区域成为全球设计日历上的重要节点。
“一带一路”倡议则为艾特奖的国际化提供了广阔舞台。通过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设计交流与合作,艾特奖正在成为中国设计“走出去”的重要渠道。
2016年,艾特奖在俄罗斯设立首个海外代表处,随后在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陆续展开推广合作,组织当地设计师参与奖项评选,举办设计巡展、设计师交流等活动。据统计,2024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赛作品数量较上年增长45%,显示出这一平台日益增强的国际吸引力。
“艾特奖作为全球最具权威性的设计奖项,以卓越国际公信力引领创新潮流,为设计师搭建顶级平台。”艾特奖东盟赛区执行主席黄海刚表示:当前,东盟城镇化率超50%,建筑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5000亿美元,潜力无限。艾特奖东盟赛区将加速区域设计力量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中国与东盟理念交融与资源联动。
重构设计评价体系,赋能产业发展
艾特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参赛规模的增长,更在于其对设计评价体系的创新。传统的设计奖项大多建立在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基础上,而艾特奖则尝试构建融合东方智慧的评价体系。在评审标准中,除了创新的设计理念、良好的功能实现、先进的技术应用等常规指标外,还增加了文化传承、生态友好、社会价值等维度。
例如,在第14届艾特奖获奖作品中,《风越里-绍兴柴场弄城市有机更新照明项目》就因其成功将传统江南水乡美学与现代照明技术相结合而受到评审团青睐。这种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的评价取向,正在影响全球设计界的价值判断。
艾特奖不仅是设计作品的竞技场,还推动了设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更是设计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大平台。通过奖项的集聚效应,艾特奖成功连接了设计师、制造商、开发商和用户,构建了一个开放协同的设计创新生态系统。
这一平台效应在大湾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这里密集的制造业基础为设计创新提供了产业化通道,艾特奖以“设计+科技”赋能产业发展,艾特奖引领的空间设计产业及成千上万建筑与室内设计师又为制造业升级、产品应用场景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正在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的重要媒介。艾特奖通过展示当代中国设计的创新活力,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设计的传统认知。
“在对文化自信提升方面,艾特奖不仅体现在设计作品中对中国元素的应用,更体现在设计思维和设计哲学的层面。”艾特奖组委会方面表示,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中的"材美工巧"、"因地制宜"等原则,正在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获得新的表达。这种深层的文化自信,使中国设计摆脱了简单的符号化表达,进入了价值输出的新阶段。
可以看到,通过艾特奖这一平台,中国设计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话语权。越来越多的国际设计师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设计理念,中国设计师也开始在国际设计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这种话语权的提升,是中国设计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的关键标志。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