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的“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题,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活动暨海之梦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圆满举行。
本次学术研讨会内容翔实,形式多样。上午的议程中,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演讲。陈向一围绕《争取做最好的心理健康服务者》展开。他指出,心理学是一个大的范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不仅是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在治疗中也可以发挥作用,我们要认可多面性,挑战确定性。
焦璨教授在《做AI时代的智慧父母:从焦虑到从容》演讲分享中,特别提到AI时代不是家长的“失效时代”,而是家庭教育逻辑的转型期。焦虑并非来自AI本身,而来自父母对失控的恐惧,对“可预测未来”的失去。父母焦虑的核心是“孩子的未来可控”这一信念崩塌。同时,在传统育儿模式中,我们习惯通过预测孩子的未来,然后加以控制,让孩子按照我们规划的路线成长。然而, AI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与涌现,使得这种传统模式难以继续。
迟新丽教授则基于8万青少年数据,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现状,她指出“穷养儿,富养女”某种意义上不无道理,因为多项研究表明:网络环境下的成瘾,女生的网络社交成瘾率更高;0-12岁,抑郁率男女生无显著差异,之后女生的抑郁率更高等等。
吴和鸣教授深入探讨了《青少年工作中的一体感》,为青少年心理工作提供了新视角。他指出:创伤的代际传递让我们思考创伤的主体为何。我们相信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各种系统、各种关系之中,但我们又往往以个体为中心去评估和干预心理创伤。对于心理创伤代际传递的关注,使一个新的创伤主体显露出来。这个主体不是单一的个体或是家庭,而是由“个体—家庭”构成——其中的“个体”包含家庭中所有成员。
下午的活动设置了并行的“领袖圆桌对话”与四大“专题工作坊”。圆桌对话以“构建‘全人发展’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为核心,吴和鸣、张沛超等多位专家展开深度研讨,共绘行业未来蓝图。同时进行的情绪体验觉察、绘画心理疗愈、与休学青少年及家庭工作、游戏治疗四大体验式工作坊,则为参会者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与疗愈体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据悉,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心理咨询师、教育工作者、心理学爱好者等约150人参与。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学术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业力量的凝聚,对推动本土心理咨询服务的系统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余晓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