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青年团队基础科研“挑大梁” “BT+IT”融合探索生命科学密码

深圳特区报记者 熊子恒
10-04 09:5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如何发力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科研?在深圳,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交叉为前沿领域的创新突破提供新路径。

今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单设赛道,专门支持40岁以下的青年科研团队。日前,项目评选结果正式出炉,深圳湾实验室科研团队从全国脱颖而出,“染色质结构和DNA复制”项目瞄准世界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

“希望通过跨学科技术整合,突破传统单维度研究的局限。基于深圳新型研发机构灵活自由的科研环境,我们可以更大胆地做原创性科研。”项目带头人张浩岳说。如今,深圳用创新机制加力支持基础研究,激励科研工作者放开手脚探索未知领域。

跨学科交叉合作赢得青睐

在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评审现场,清一色的年轻面孔站上讲台,面对评委们锐利的提问,他们详尽解答着聚焦前沿领域的课题项目。

张浩岳、龙海珍和黄恺都是深圳湾实验室的特聘研究员(PI),三人组建团队申报“染色质结构和DNA复制”项目,聚焦生命科学领域重要基础问题。历经层层筛选,他们从全国650个科研团队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获得支持的31个团队中的一员。

在深圳湾实验室,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早就已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模式。能够拿下这一重点项目,离不开三人日常紧密的科研合作。

“评委们很看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采用‘BT+IT’合作的模式,是团队能够胜出的关键所在。”张浩岳表示,他和龙海珍分别从染色质结构和表观遗传学角度解析DNA复制与染色质动态折叠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黄恺则通过计算生物学手段整合多尺度数据,提供理论预测与机制验证。

“黑白盒子”赋能基础研究

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动态变化与DNA复制过程的精确调控是遗传信息准确传递的关键,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龙海珍表示,通俗来说,这一课题就是要探究生命的本质,探寻遗传物质如何正确地传递,其中就包括了信息传递、功能传递和结构传递,并发现遗传物质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如果遗传物质传递出现错误,就会遇到各种发育疾病,肿瘤就是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因此,只有掌握清楚传递规律,才能为下一步疾病的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复杂的命题,IT技术的深度应用为探索未知领域铺设了一条新路。黄恺说,在分析探究实验结果的过程中,高分子模拟与人工智能两项IT技术将同时应用。

“高分子模拟技术可以视为一个‘白盒子’,它的参数都是透明的,研究者可以清晰了解其物理内涵。这就像是获得一台高分辨率显微镜,能够清晰看到蛋白质模拟运动与互相作用的全过程。”他说。

“AI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它是一个‘黑盒子’,研究者看不到内部情况,但人工智能可以进行更高通量、更有效地做出预测。在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中,‘黑白盒子搭配’在一起的IT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探索未知领域要坚持“长期主义”

“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我们三人有了合力解决重要科学问题的机会,探索生命科学的未知领域充满挑战,必须坚持‘长期主义’。”采访中,深圳湾实验室的三位特聘研究员都向记者谈及了这样的感受。

如何打消科研工作者的后顾之忧?除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也需要建立灵活的考评机制,二者形成合力为基础研究赋予更大的空间。

张浩岳说,深圳湾实验室的科研评估并非“唯论文论”,在考核时更多关注科学本身,只要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就不会“一刀切”。在中期评估中,国际专家也可以为科研工作们提供指导性建议。

当前,深圳不断探索实行更加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制度,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灵活的机制和创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 刘彦 审读 杨渝嘉 二审 温静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熊子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