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6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9.6%,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却为3.9%,其增速比1-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2.0%,比去年同期降低3.4个百分点。有人就此评论说,民间资产投资增速出现"断崖式下坠",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不明。笔者则认为,当前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具体体现,并非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趋势特征。
民间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既有合理原因,也有体制原因。从具体数据分析来看,造成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首要原因是产能过剩。我国钢铁、水泥、煤炭等重化工业,自2008年以来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仍然处在"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去产能任务艰巨。因此,煤炭、黑色金属、非金属矿物制成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行业,出现增速大幅下滑甚至大幅负增长,正是去产能的必然结果,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成果,是我们计划之内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PPP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展比较缓慢。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目的是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然而,这一改革进度不够令人满意。例如,今年1至5月,全国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增速提高了8.3个百分点,可是民间此项投资却下降了33.2%;第三个主要原因是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长期以来,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传统,采矿业、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过大,陷于产能过剩的困境,经济结构调整难以一蹴而就;第四个主要原因是民营经济仍未大规模进入新兴产业。个中主要原因,一是许多民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局限在产业低端;二是部分现代服务业审批门槛过高,民营企业难以进入。
然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也有增强我们改革信心的亮点。例如,汽车制造业,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可民间投资却增长了18.1%;卫生和社会工作,全国投资增长11.6%,民间投资却大幅增长24.6%,等等。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当前民营企业总体上并没有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表示悲观,而是在自觉调整经济结构,"有撤离有进入",一直在优化产业结构,致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怎样看当前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可以检验我们是否真正树立经济新常态意识、是否真正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理性看待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问题,既不能惊慌失措、丧失信心,也不能麻痹大意、无动于衷;既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也不能因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我们应当行动起来,加快推进民间资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间资本大幅增加、有效供给。
要促进民间投资大幅增加、有效供给,政府必须加快优化民间投资环境。首先,大力促进产业转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营成本日益增高,必须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为此,国家需要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共同建设工业园,发展共享经济。其次,大力提升营商环境。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进一步深化改革政府项目审批制度,打破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打击商业腐败、促进公平竞争、建立诚信机制,从而有效降低商业成本,为民营企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再次,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真诚打开垄断行业大门,以优惠条件吸引民间资本,提高出让股份比例,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此外,还要大力促进创新创业。民间投资从产能过剩行业转向新兴产业,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只有鼓励民间资本大举进入新兴产业,才能提高民间投资增长速度,确保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为此,政府需要建立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领军高科技企业实施内部人员创新创业计划,吸引小微企业嵌入供应链环节,建立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教授)
编辑 欧阳炜